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间水龙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10:58 温州都市报

  老百姓一般把日常生活中的水阀叫作“水龙头”或“龙头”,如“自来水龙头”、“消防龙头”。当然,这与中国古代传说中认为天之所以会下雨是因为天上的龙口吐大水有关,而更直接的原因则与消防器材———水龙,有密切的关系。冬天更是易发火灾的季节,今年的冬季防火形势比往年要好,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伍、先进的消防设备功不可没,回想当年,救火仅仅依靠民间的“水龙会”。

  

民间水龙会

  当年简陋的救火器械

  民间的“水龙会”

  温州有句古话“青田怕水推,温州怕火煨”。意思是:瓯江中上游的青田县常有山洪暴发,易受水灾。温州城区楼房林立,民居密集最怕发生火灾,一旦起火,往往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

  据史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熊熊烈焰吞噬了无数的生命财产。由于救火工具和方式的原始与落后,一旦发生火灾,只得鸣锣呼喊,靠挑水、泼水救火或冲进火海抢救人命,火势过猛便无能为力,只能望火兴叹。

  清同治年间,在温经商的宁波人率先在晏公殿巷成立“救火会”。成员多为宁波籍人士,他们大多聚居在大南门至小南门一带,听到哪里失火,大伙便奋不顾身赶去扑救。

  光绪壬午六年(1882),救火会从外地引进一台简易的救火器械———人力柱塞泵(温州人称挪龙)。这其实就是一台人力操作的杠杆式水泵,救火时,挑水夫将就近取来的水不断倒进桶里,另两人或四人不停地上下推拉水泵的杠杆,抽上来的水沿水带喷射到失火处,其射程10米多远。比原先排队传桶,浇水灭火省时省力,效率高多了。它与天上会喷水的龙有点相像,于是被叫作“水龙”,喷水头子被叫作“水龙头”,后简称“龙头”。

  心灵手巧的温州工匠们纷纷仿制“挪龙”,用锡制称“锡龙”,用铜制称“铜龙”,木器作坊也赶制出椭园型大水桶,可盛水约2.5立方米。有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救火器械后,还需配备一支救火队伍,队伍由清一色年富力壮的男子汉组成,人数多达20~30余人。其中有抬水龙的(后来改用板车拉),有专事挑水注入大水桶中的,还有持龙头的。这种组织称之“水龙会”,救火队员叫“义龙队员”。

  水龙会设在佛殿边

  家住信河街的吴志坚老人回忆道:民国时期,温州城区水龙会有二、三十支,会址均设在佛殿旁边。如永宁殿、白马殿、瓦市殿、童子殿、八仙殿、石埠殿、陆堂殿、司库殿、保宁寺等30余处。笔者家住信河街,依稀也记得小时候附近的佛殿旁边有一间房子,里头放着“水龙”,两边整齐地摆着木桶、扁担,统一漆成红色,还竖着“筏扎”、铁棍、钢丫之类,看起来像兵器,实为救火时拆房的用具。墙上挂着竹帽、油雨衣、太平斧以及铜锣和带柄的小手鼓。寺内设立水龙捐款箱,动员社会各界自愿捐款捐物,为救火筹备经费和物资。

  长期以来,温州几乎无官办的消防机构,直到民国7年(1918),永嘉警察局设立消防队,却有名无实。至1935年消防队员增至11人,设立了火警瞭望台(广场路原市公安局内),并购置第一台手拉机动泵浦机(老式救火机,比“水龙”先进),但因人手有限,救火重任仍依靠民间“水龙会”。1936年温州毓蒙铁工厂成功仿制泵浦机,配置给城区9个镇的民间义龙队,相对地提高了灭火能力。

  水龙救火迅速

  自古以来温州城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人口密集,房屋毗连,火灾频发。民谚云:“外面叫火烛,抬头看西角”,温州老城西角民房多砖木结构,且多经营木材商铺,火灾事故频繁,还难以扑灭。世居天灯下的鲍永梅老人回忆,民国27年(1938)1月6日凌晨2时,西门外大殿前起火,永嘉警察局从火警瞭望台观察到火情后,出动了机泵消防中队,市区莲池、南市、落霞、集云、城东、中央等民间救火队(俗称义龙队),闻讯后也紧锣密鼓行动起来,但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全靠步行,紧追快赶为时已晚,大火蔓延,共烧毁民房1000多间,受灾230户烧死1人。笔者孩童时,邻居胡显钦家来了一位客人是双手拄拐杖的老奶奶,常来逗我玩,当问她腿部为何受伤。她说:就是在那次西门大火,从楼上跳下来造成终生残疾,真是可怕极了,据她说,大火烧了4个多小时,不少人倾家荡产,几天后,社会名流贤达还动员社会捐款捐物,才使灾民渡过难关……老人说着不禁潸然泪下。

  笔者儿时也曾见过水龙的救火场面:解放初期,一天傍晚,忽闻家门口传来“咚咚咚”的急促的锣鼓声,跑去一看,只见头戴尖顶小竹帽的义龙队员,一人持手鼓,一手拿铜锣,配合默契,不断地发出“火警”信号。此时,火焰已经穿透房顶了,幸好东街的一条“水龙”也赶到了,两条“水龙”于是一起灭火。大人们排队从水埠头挑水倒入大木桶中,“水龙”的杠杆两头各有两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在操作,一头往下压时,另一头就往上抬,就这么一上一下地“压”和“抬”,河水被抽进泵里并用力地挤冲出去,朝着冒火的房梁上喷射去。在众人的齐力扑救下,火很快就被扑灭了,但屋里的东西也基本烧毁了。

  专业消防队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火工作。1949年5月,温州军管会接管永嘉警察局消防队,成立了人民消防总会(后改为消防委员会),整合原泵浦队与义龙队,将全市消防工作纳入公安局治安科管理,下设消防股,并成立消防直属分队(队址设在公安路大洲桥边)。1957年直属分队易名温州消防中队,移址人民广场门口。接着,又分别在西山净水、下寅、杨府山下、三板桥等地设消防分站并配备消防车,形成一支正规化、训练有素的消防专业队伍。

  温州城区灭火救灾重任就落在消防队肩上,民间“义龙队”至此消失。1981年,成立了温州市公安局消防大队,1987年改称温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与武警温州消防支队(即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闻警后抢在第一时间火速赶到火场,下设出水、警卫、抢救、救护等,消防员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消防设施、消防器材不断改善更新,市区建有瞭望塔和高层训练塔,旧式小型救火车全部更新为大型消防车,并配备指挥车、无线电对讲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火场勘察箱,摩托车等应有尽有,如今又添置直臂消防云梯车、消防艇等。

  烈火中的勇士

  经受烈火考验的温州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为保卫新温州屡建奇功,涌现出无数英模人物。

  消防民警陈永标多次参加火灾扑救,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曾出席全国民警功臣模范大会;

  年青消防战士陈柏青在救火中英勇献身年仅20岁;

  1963年12月27日,温州市区东门望江路日用杂品公司发生大火,时值西北风,火势迅速蔓延,烧毁房屋63间,受灾38户197人。扑救期间,驻温海军通讯兵赵尔春在新码道小学抢救国家财产时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后来中央军委追认其为优秀共产党员,国防部授于爱民模范称号;

  与赵尔春同时救火被瓦橼砸伤的还有一位英雄,他叫林国铭,原来也是一名消防战士,复员后他没有忘记消防员的职责,与海军战士一起冲进火海,一趟趟地抢救国家财产,后被屋顶瓦橼砸倒,昏死过去。当他被救出后躺在医院昏迷了好几天,党和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医治他,方得以康复。如今林国铭年过花甲,每当听到火警声,还会立即提起自备的灭火器冲出去,从不顾及自己是位伤残军人;

  1965年1月8日洪殿造纸厂稻草自燃起火,市委成立火场指挥部,除出动全部消防车外,调动18支义务消防队参加扑救,并动员全市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近10万人次参加抢搬,历时6昼夜,才将大火扑灭;

  1967年7月,温州市区两派武斗,引起一场场火灾,消防队员坚守岗位冒着武斗的硝烟灭火抢险,战士杨进成中弹负伤,部队战士奉命救火,班长宋胜利、谢云生中弹身亡;

  1979年9月7日13时,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消防车迅速赶至现场,消防队员在毒雾迷漫中抢救中毒受伤职工19人,并喷射大量水冲淡液氯,排除险情……■通讯员 吴树敬

  相关链接:

  消防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留心火烛”既是远古的呼唤,也是当今时代的警钟。据统计,2005年全市发生大小火灾近497起,死34人,伤19人,直接财产损失达1184.8万元。尤其是如今市民普遍使用液化石油气、家用电器,增加了火险隐患,消防形势还比较严峻。为此,除了依靠专业消防队伍的力量,还必须发挥社会(民间)消防组织的作用,共创平安温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