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知名企业助困捐资15元引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16:56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核心提示】1月5日,河南省开封市当地媒体的一则消息称,截至1月4日,该市知名旅游品牌清明上河园在本地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除向市救灾办捐赠衣服若干外,捐赠现金仅15元。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济组织”,清明上河园此举被认为“对贫困群众缺乏爱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

  消息在当地引起震动,旅游龙头企业形象大打折扣。但清明上河园随后作出回应,
认为报道与事实存在出入,并罗列出3年来所捐款物清单,与有关部门进行交涉。

  尽管事件尚未最终定论,但在有关人士眼中,此事已被视为企业与社会在捐助与慈善事业上的一次摩擦,其背后是中国慈善事业欠发达背景下的一系列捐赠潜规则。尤其是如何权衡“吃大户”心理与鼓励企业承担起更大社会责任的关系,成为事件中令人深思的一面。

  龙头企业捐出15元助困

  1月5日早晨,开封市旅游龙头企业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穴以下简称清明上河园雪职工曹好学打开自家订阅的报纸,发现了一则醒目的消息:《清明上河园15元捐款说明了什么》。

  报道称,据开封市救灾办统计,自该市开展向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以来,截至1月4日下午,该市的龙头旅游企业清明上河园,除向市救灾办捐赠衣服若干件外,捐赠现金仅为15元,还不到该公园的一张门票钱。报道同时援引一些受访者的评论,认为清明上河园在旅游黄金周期间门庭若市,效益不错,该园工作人员收入也较高,向贫困群众献爱心只拿出15元,让人感到不可理解。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很多开封市民。1月15日,在清明上河园门口等客的出租车司机白勇对记者说:“清明上河园效益在开封旅游行业里是最好的,一天游客两三千人,门票也不便宜,怎么捐钱会这么小气?”而一位在政府工作的人员则对记者说,听说这件事后,他感觉很气愤,甚至“不打算再去清明上河园游玩了”。“账面上,清明上河园就是只捐了现金15元。”1月16日,《郑州晚报》记者就此向开封市救灾办某负责人求证时,其作如此表示。据了解,去年10月为该市历年来以帮助困难群众为主题的捐赠月。2005年11月8日,市救灾办发出通知,号召各单位为困难群众奉献爱心,随后陆续收到所捐款物。在救灾办提供的一份开封市2005年10月至12月捐赠钱物表上,记者看到,包括清明上河园在内的几十家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清单列得很清楚,清明上河园所捐现金为15元,衣服520件。

  关于15元的另一种说法

  据了解,清明上河园不仅在河南,在国内旅游界也拥有一定知名度,2005年游客流量达74万人次,门票收入2200多万元。如此大的家业,15元捐款如何拿得出手,成了获悉此事者的一致责问。一时间,这家国家4A级景区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但1月16日,记者与清明上河园管理层取得联系后,却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事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如果截至1月4日,我们在从去年10月开始的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捐的不是15元,而是2427元,衣服933件。2005年,我们已经为社会捐款5次,包括1月向地震海啸灾区和为开封市大兴办事处辖区群众捐款,5月助残献爱心捐款,其中为海啸捐了9347元,助残和向办事处捐了3000多元。”该园工团负责人金瑾拿出了该园历次捐款的单据和员工捐献表说。

  而15元的数字从何而来呢?金瑾说,去年11月8日,开封市救灾办发出通知,号召各单位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公司考虑到上半年职工为地震海啸灾区捐献现金较多,决定这次捐助以实物为主,共向救灾办捐赠衣物520件,其中3名员工没有衣物,每人捐了5元钱表示爱心,此笔钱物被及时送到了救灾办。“这一次确实是捐了15元钱和520件衣服,但紧接着,12月,开封市直机关工委和救灾办再次发出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的通知,公司非常重视,参照机关事业单位标准号召捐款,又捐出2412元,衣服413件。说我们截至1月4日才捐了‘衣服若干’和现金15元,这样的说法是否太片面?”金瑾说。

  企业与社会的捐助摩擦1月6日,清明上河园就捐款问题向有关部门发出要求核实澄清的公开信,据了解,此事正由开封市出面协商解决。清明上河园总经理周旭东称,公司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损害,因此不排除诉诸法律的可能。但由于种种原因,截至记者发稿时,事件尚未获进展。

  开封市救灾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开封市的捐赠情况,“一直是市直机关捐的比较多,企业和个人比较少”。在其出示的一张捐助详表上,除去清明上河园之外,捐助金额在100元以内的企事业单位还有8家。“基本上,捐款一到账,马上就被拨出去用了,社会募集的总体救灾捐款比较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效益好的企业捐出更多的善款成为理所应当。而这种厚望一旦与企业捐助“不相符”,势必引发争议。(据《郑州晚报》)

  ■现状

  自愿还是摊派?

  中国的企业捐助积极性总体一直不高。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对媒体透露说,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企事业单位捐赠的特定潜规则——摊派。”1月16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企经理人对记者说。这种准“摊派”性质的捐款又被逐级推行下去。在开封市某企业负责人出示的一次捐赠清单中,其“参照企事业单位”的标准规定了捐款数额,公司领导与局级领导标准等同,以下依此类推,领导捐款100元以上,部门经理捐款50元以上,党员每人20元,员工及商户每人10元,也可捐物。而如果不这样,“就很难达到有关部门的理想数额,面子上过不去”。

  ■出路

  引导还是施压?

  我国国内现有的大大小小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总计,仅占到国内GDP的0.1%,而美国则占到了GDP的9%,其富裕阶层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美元。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归于国内的慈善制度不健全。

  郑州市一位参与慈善事业的民政官员曾对记者这样说:“目前国内法律不像欧美国家对慈善捐助给予较大额度的免税待遇,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影响力不够,民间组织不够发达,另一方面,对于善款能否善用的担忧也使一些企业和个人出现犹豫。”“在中国国情下,对企业或者个人捐助多少,只作道德上的追问显然是不合适的。”郑州市一位民政官员对记者说。而在这种情况下,花费较长时间培育长期性的慈善环境,从制度上引导企业更主动地投入慈善事业,还是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压力,满足于数字上的直接获益,成为慈善事业的两条可选择道路。但毫无疑问的是,两者的区别是巨大的,用这位官员的话说:“创造环境,还是直接施压,这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