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社区老幼都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1:38 新文化报

  谭竹青社区福利观

  ■就是不能让那些孤寡老人不开心,要让他们享享福

  ■对弱势群体更要给他们自食其力的机会

  

  尊老

  建起长春市第一家社区益寿院

  把怀念谭主任的话贴在墙上

  

  “我想念谭主任,自从老伴去世后,家里没有一个亲人,是她把我这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当做亲人对待……”2005年12月12日,在谭竹青去世9天后,84岁的邢淑凤老人写下了这样的话。

  她把深深的怀念贴在东站十委社区益寿院餐厅的墙上。这是她生活了近8年的家,老人说:“我住服了。”

  1月13日中午,站在益寿院走廊里,老人一边缝补线裤,一边告诉记者:“我还年轻,才84岁。我们这儿有不少90多岁的。”她不时抬起脸,看着窗外阳光,“谭主任走了,可惜了,可惜了。”

  隔壁的餐厅里,一位大爷在读报,走廊尽头的活动室内,老人们三五成群地搓着

麻将,打着桥牌,安闲,自在。

  这是十委社区益寿院里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如今,52位老人在这里享受着晚年的平静时光,可最初创建这所社区敬老院的人——谭竹青却已经离去。

  

  8位孤寡老人含笑离世

  

  “为什么要办敬老院?”这个问题又把现任益寿院院长袁淑清带回19年前。

  当时,东站十委社区有8位孤寡老人。尽管每天谭竹青都会派专人到老人家里做饭、劈柴,收拾屋子,可她仍旧不放心,如果生炉取暖煤气中毒怎么办?

  每晚8点多,她都要悄悄地趴在老人的窗口看看,在确信一切正常后,才能放心离去。终日提心吊胆地生活,最终促使谭竹青提出社区自办敬老院的想法,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无依无靠的老人享享福。

  1987年,东站十委建起长春市第一家社区益寿院。这个拥有12张床、活动站、洗浴室和

卫生间的地方成了8位孤寡老人的家。自此,吃、喝、拉、撒、睡,老人们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含笑离开。

  

  为老人们选了个“孝顺”院长

  

  伺候老人的活儿,袁淑清一干就是19年。虽然身为院长,但每天也要帮着给老人穿衣、洗澡、拆被子、洗褥子,和服务员一起伺候老人。所以,已经54岁的她坦言:“我干什么工作也不能累到这个程度。”

  19年前,谭竹青找到在社区粮店工作的袁淑清,把敬老院和老人交给了她。谭妈之所以放心,是因为袁淑清曾经把屎把尿地伺候瘫痪的老公公7年,孝心远近闻名。

  19年里,院长袁淑清送走了100多位老人,包括她叫做“老妈”的谭竹青。可是面对她冰凉的身体,袁淑清仍旧接受不了谭妈已经离世的事实。

  益寿院的老人也接受不了,那个隔三岔五就来问问“床铺暖和不,饭菜可口不”的老主任再也不会来了。

  老人们失声痛哭,以后谁来陪他们过生日?谁陪他们春游?也有人问袁淑清:你会不会不要我们了?袁院长的回答很肯定,因为谭妈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你快回去吧,我不放心那些老人啊!”孝敬老人是谭妈留下的责任。

  

  为老人“定做”出行方便的台阶

  

  走进东站十委益寿院,最初的特别是来自于“别扭”的台阶。第一层16个,第二层15个,每一个台阶的高度是10多厘米,大约是正常台阶的1/3。

  这个“创意”来自谭竹青。2000年,兴建这个敬老院时,她专门找到承建商谈“台阶”问题,所以,10厘米台阶是专为老人“定做”的。“那一年,谭妈68岁了,她能明白老人的需求。”事实证明,平常人走着别扭的台阶得到了老人的喜欢,特别是方便偏瘫老人上下楼。

  

  走廊里贴着老人生日表

  

  谭竹青心里装满了关怀老人的细节。包括走廊里贴着的生日表,所有入住老人的生日都一目了然。

  “提醒我们记着给老人过生日。”袁院长说,19年来,从未落过,但也有一些老人糊涂了,早晨醒来就闹着要过生日,说生日表上的记录不准。于是,就遂了老人心愿,煮好长寿面,打好荷包蛋,给老人过个开心的生日。等到真正生日时,再过一遍,一个老人过几遍生日是益寿院里常有的事。而逢节就过也是这里的特色,传统的中秋、春节,外国的母亲节、父亲节,一个也不落。

  “谭妈说,就是不能让老人不开心。”所以,为了老人开心,让他们感受城市的变化,每年春秋两季,益寿院都会组织老人出游,远处的松花湖,近处的净月潭,长春有名的景点都留下老人的足迹。

  “最开心的是去参观龙嘉机场。”袁院长说,当从未见过飞机的老人们看到飞机起降时,乐得像个孩子。

  

  1000多人住过益寿院

  

  不仅要关心老人生活,更要关心精神。益寿院订有多份报纸,每个房间都配有电视,看新闻、读报纸,学习“长春市民守则”,不能与世隔绝,要让老人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据统计,19年来,有1000多人入住过东站十委益寿院,很多是慕名而来的外地老人,从来没有家属找过别扭,也从未出现一起大小事故。

  

  爱幼

  建托儿所解决社区孩子入托难

  

  人老了有“托老所”益寿院,孩子出生了有幼儿园,人生的两端,谭竹青都想到了。

  事实上,早在1985年,为了解决社区孩子入托难,东站十委就已建起了托儿所,接受社区30多个孩子。现在社区办公楼二层仍是幼儿园,一批又一批孩子从这里走向学校,长大成人。

  由于益寿院和幼儿园都是公益事业,社区从未由此获利,仅益寿院供暖费一项社区每年就要补贴2万余元。

  

  扶贫

  给下岗职工生产自救的机会

  有什么困难都找谭妈

  

  如果说“托老托儿”只是东站十委社区福利的一种模式,那么,救济困难户则是社会福利保障的宗旨。

  在谭竹青去世后,有不少人哭倒在地,很多都是享受城市低保的特困户。“有什么困难就找谭妈,她一定能帮忙。”采访中,居民这样告诉记者。

  夫妻吵架了找谭妈,下岗了找谭妈,生活困难找谭妈。从1992年起,单身母亲刘艳春就被社区认定为扶贫对象,每月补助100元,直至孩子工作为止。困难户逢年过节就能收到社区送来的米、面、油、鸡、鱼、肉。据了解,目前,社区有93户低保户,采取动态管理,随来随办的方式。

  但是,谭竹青觉得不仅要给弱势群体心灵安慰和物资帮助,更要给他们自食其力的机会,才能生产自救。

  近年来,东站十委社区累计安排1000多人次下岗职工和居民亲属再就业,组织有土木建筑技术的下岗职工成立社区房屋维修队,懂医术、会护理的在社区医疗中心为医生做助手,年龄较大、不愿经商的就在益寿院做服务员。

  

  社区通过4种通道促进再就业

  

  为了教会下岗职工一技之长,社区还办了美容美发、服装裁剪、家政服务等多个技能培训班,请中专、技校老师来讲课。帮助下岗职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重新就业的优势之后,社区通过4种通道促进再就业:一是安置进社区企业,现在17家企业中70%的员工是下岗职工。二是发展社区服务网点,目前,社区综合市场300多个摊位中,大部分是由下岗职工经营。三是及时在黑板上公布社会用人信息,哪里招服务员、哪要清洁工,通过社区介绍,双方都放心。四是帮助职工自谋职业,下岗职工一方面享受到市场管理费缴纳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待遇,一方面勤劳肯干,一些人办起了理发店、饭店,也有人拥有了企业。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人自食其力,不知道谭竹青是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可是,多年来,她在国家现行福利制度和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下,一直做着为社区居民谋福利的大事小情。

  “老了有益寿院,孩子有幼儿园,下岗但不会失业。生活在这里,我们安心。”东站十委的居民这样说,正是对她多年努力的最好评价。 本报记者 黄烜(新闻编辑:曲兆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