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场大雾的成本 牵出“气象经济”这本大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3:17 杭州日报

  浙江省是气象灾害多发地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冰雹、雷雨大风、大、大雾、冰冻等。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

  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一份看似简单的气象报告,能对商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国外气象信息服务已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空调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情绪指数、睡眠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指数,都是用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的气象服务信息。

  当你在抱怨因为灾害天气影响了生意,你是否准备好为订购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付费了呢?

  我们国内的气象信息服务何时又能做精做细,关注“气象经济”这块蛋糕呢?

  一场罕见的大雾,让很多人记住了上周四(1月12日)那个寻常的日子。雾淡了散了轻轻柔柔,仿佛在我们的记忆中不留痕迹,可实际上那场雾带给我们的损失却是真真切切的,定格在那个夜晚。

  高速封道当晚至少损失15万

  上周四中午开始,杭宁高速公路首先封道。下午3点左右,沪杭甬、杭金衢开始采取限流措施。到了晚上7点,杭州所有高速公路全部封道。

  这对平时出行依赖高速已成习惯的司机们来说,是一种很痛苦的煎熬,已经上了高速的车子滞留在高速服务区内休息。而更多的交警则集中在高速的入口处进行分流,把本来准备走高速的车子引导到国道、省道。

  还有不少司机宁愿选择等待也不愿意走其他道路。他们把车子停在国道、省道与高速的接口上,有的干脆就等候在各大高速的入口处。一位司机在劝说另一位正准备掉头的司机说,“再等等看吧,走省道绕不少路不说,路况也不理想,岔口太多,一不小心就会迷路。高速如果一通,跑起来会快得多。”

  在高速旁边等待的人一脸焦虑。凌晨时分,交警部门全线出动,把盒饭一一送到等候司机的手中,让司机们安心等待。一位姓黄的做水产品生意的老板拿起盒饭,准备张口,突然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又把盒饭放下。“唉,没有心思吃啊。我这一车全是海鲜,价值2万多元,超过24小时就没法卖了,只有倒掉了。”

  沪杭甬杭州段当晚7点开始封道,直至次日早上6点50分才通车。封道持续时间接近12个小时。沪杭甬高速公司张经理说,按平时流量估计,12个小时可以通车1.5万多辆。记者估算了一下,如果按平均每辆收费10元,这条高速因为大雾就减少了15万元的收入。

  取消140个航班至少损失1400万

  1月12日中午11点起至晚上8点时雨雾最浓的时候,萧山机场一改平日繁忙的场面,几乎无一航班起降,成了一座孤岛。萧山机场值班人员说,这是萧山机场通航以来第一次碰到这么厉害的雾。“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几乎是一整天,飞机始终无法起降,大量航班被迫延误或取消。”

  这么多航班延误,在萧山机场的历史上,只有去年台风影响的时候可以相提并论。去年台风期间,曾有100多个航班延误或取消。而这次大雾的影响,取消了140多个航班。

  从1月12日中午11点21分开始到晚上8点左右,机场仅起降了两个航班。从北京、广州、深圳等地飞往杭州的26个航班则纷纷迫降到了周边的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或宁波、温州、南京等机场。而更多的航班则逗留在机场里,等候天气的好转。

  上海航空公司的黄洁说,取消一个航班,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损失不止10万元,还要视线路的长短。这里包括人员的额外支出、空置而额外多出的费用,以及旅客的赔付或转签及退票的费用。

  这次大雾取消了140多个航班,如果一个航班按10万元来计算,这场大雾至少要产生1400万元额外支出。

  私家车爬行油费凭空多掏87万

  这场大雾也让不少开私家车的新手措手不及。有的干脆熄火把车子停在一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心里发慌,逆向行驶了还不知道。车子先停这儿再说,明天再来取,先打个车回家吧。”

  而更多的私家车车主在心痛他的油钱。

  从武林广场下班回城西的家,私家车主小林在大雾中爬行前进,头都快贴上前面玻璃了,还看不清前面的路。大家都开得很慢,再加上前面还有车辆相撞,不时有车抛锚,他的车子最低时速开到了5码、10码。平时20分钟就可以到家,而这次他用了40多分钟,他心疼地说,这场大雾让他多掏了10元钱油费。

  按杭城26万辆私家车的三分之一在雾天遭遇小林这样的情况计算,那么这个损失约为87万元。

  少了好几笔生意的哥少赚50万

  “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当晚开夜车的的哥是没一点心思看景了。平时晚上6点到9点这段时间,是杭城出租车师傅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他们一天中生意最好的时候。可赵健师傅却诉苦说大雾耽搁了他的生意,1月12日那天晚上,他才做了5笔生意,而在平时一般要做到十几笔。“这鬼天气,在高架上连30码都开不起来,十几分钟能到的路,花了我一个小时,乘客还非常不高兴,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赵健师傅平时可以收入200元左右,而那天只赚了50元。按杭城7000辆出租车一半来计算,这里的损失就不少于50万元。

  从乘客角度讲这场大雾也令他们损失不小。单说坐赵健师傅车的那个客人从中山路中北大酒店出发,要去城站火车站。按平时,12元钱就足够了,而这次却开出了33元,客人凭空多掏了21元钱不说,还误了火车。

  营业时间缩水

  商业零售网点很受伤

  由于大雾锁城,杭州许多商业场所开张第一单的时间往后延迟。

  很多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的摊主都在抱怨他们的生意受到浓雾的强烈冲击,13日那天生意锐减。一楼卖男式西服的摊主说,平时一个早上,他的营业额就可以做到8000元,可因为大雾,他吃了开店以来第一个“鸭蛋”,因为来进货的顾客们都来不了了。

  根据粗略统计,杭州大大小小的商业零售网点(除大商场、大卖场)如果有5000家受影响,平均每家店的有效营业时间如果缩水1小时,如果单位营业额为200元,那么损失金额肯定在100万元,且只多不少。

  去年浙江省平均每人因气象灾害损失500元

  杭州市气象台台长楼茂园介绍,浙江省是气象灾害多发地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冰雹、雷雨大风、大、大雾、冰冻等。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

  有一个数字颇能说明问题。去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浙江省气象部门宣布:全省去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50亿元,相当于全省每人平均损失500多元。

  台风:2005年,共有两次台风登陆我省、3次登陆福建的台风严重影响我省。这5次台风造成我省直接经济损失逾200亿元。

  暴雨:2005年春节前后,雨连绵,有11个气象站日降水量打破历史上2月最大纪录,部分地区出现泥石流滑坡等情况。

  降:据统计,2005年3月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6℃,3月11日到13日受寒潮影响,我省出现中到大,部分地区暴。此次降是浙江自1970年以来,3月出现的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次降,造成我省农业经济损失达14.4亿元。

  雷击:2005年,共发生雷击事故782起,死亡24人,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3371.7万元。4月底到6月底,雷击、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农业损失。

  高温:继2003年、2004年后,2005年夏季我省继续“发烧”。我省大部分地区夏季35℃以上高温日数30天以上。杭州等14个气象站观测的日最高气温或日平均气温打破或平历史纪录。

  大风:2005年12月份共有4次冷空气活动,都造成了浙江沿海海上大风。浙北沿海海面出现大风日数13天,浙中南沿海海面达14天,最大阵风达到9—10级。

  投入1元回报98元气象经济学定律里商机无限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气象经济学的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也就是说,投入1元钱,就可以得到98元钱的回报。事实上,关注数字大小的意义并不大,只要后面的数字大于1,就说明产出大于投入,就证明有效益产生。

  国外不少企业已经得到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比如,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他们每年都会斥巨资购买大量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以此来分析气象变化与销售额的关系。比如说,当气温超过30℃以上的天数每增加一天,空调的销售量就会增加4万台;而气温每相差1℃,销售量可上下浮动30万台。

  德国也是如此,这个啤酒消费大国,每当他们国家的平均气温超过22℃时,啤酒就开始畅销;而当气温再每上升1℃,大瓶装的啤酒则会每天多销230万瓶。气温在30℃以上时,每上升1℃,全国啤酒销量增加100万杯,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啤酒指数。

  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气象信息服务逐渐形成产业,是商家眼中一个相当不错的生财之道。例如,空调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情绪指数、睡眠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指数,都是用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的气象服务信息。

  专家指出,国外由于气象经济发达,气象公司效益都相当可观。在日本,仅东京一地就有气象专业公司上百家,平均资产规模都在5亿至10亿日元左右。日本最大的私人气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拥有员工380人,业务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环境、防灾、能源、航空、海洋等等。

  在美国,2002年时已有300多家从事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公司,生意都十分红火。其服务范围涵盖旅游气象、大气保险、气象咨询等各个领域,甚至出现了专为法庭提供证词的气象公司。法庭气象学家根据气象公司提供的天气记录,对一些造成伤害的事故进行判断,看是否受到了天气因素的影响。

  气象经济在我国还不成气候

  跨国公司瞄上国内“气象消费”蛋糕

  早在20多年前,中国就已从国外引入了气象经济学的概念,但一直不成气候。

  据气象部门的专家介绍,我国虽有应用气象学的研究,但还没有专门的气象经济学。我国的部分气象局虽然也有专业性服务,譬如为行业提供特定的气象信息,但是并没有多少企业重视,表示希望订购气象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认为对于气象的关注就是关心每天的天气预报。然而我们平时在媒体上看到的天气预报,都是属于一种公益气象的信息,它是一种粗放的、面向公众的气象信息,并不属于专门气象经济学的范畴。而专业气象预报则是为订制单位“量体裁衣”的精确气象信息,能帮助企业预测、进而直接指导企业生产、采购、销售。

  在面对气象经济这块大蛋糕,国内大部分气象台都不知如何下手,而实际上,许多国际上有实力的气象公司已经对中国气象经济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了。

  据悉,目前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

  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机构,已占据上海、广州大部分远洋航运公司的气象服务份额。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正在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导航服务。(记者涂孝丰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