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扎根土地的旗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9:07 黑龙江日报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孙彬

  他个头不高,笑容明净而淳朴,远远地便伸出手向我们走来,眼睛里满是温暖与慈祥,这是一个地道的乡村老人。

  那一刻我们几乎难以相信,就是这位老人竟创造了当代中国农民的“神话”———

  他以4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履历,成为在中国这个最小官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人。

  他领导的华西村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

  他传奇的人生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雨,成为中国农村大地上一面不倒的旗帜。

  他从来不是潮头上的“先进”,但历史一次又一次检验了他的正确。他说:“实事求是是我的灵魂!”

  吴仁宝坦言,他是一个从不想当“先进”的人,建国以来,在多次农村震荡的潮头上,他总不是“先进”,但是历史却一次又一次检验了他的正确。他的“法宝”有两条:一是与上下两头保持一致,二是实事求是。

  “如果上下两头发生矛盾怎么办?”我们问。

  “那就只好对上搞一点形式主义,目的是要保住实事求是。”吴仁宝回答。

  其实,年轻的吴仁宝并没有现在的成熟,他也犯过不实事求是的错误,只是他从这错误中明确了真理。

  1958年农村刮“五风”,吴仁宝此时任华西村前身23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公社召集的村干部报产量放卫星的会议上,各村的数字像竞放的气球,一路飙升,最高报到了亩产1万斤。

  轮到吴仁宝了,望着台上会议主席兴奋期望的目光,他使使劲把6亩地的产量报在了1亩地上:“3700斤。”

  会场哗然。会议主席急红了脸:“仁宝同志,你太保守,太保守。产量高低是政治问题,也是党性问题,你再考虑考虑。”

  吴仁宝沉思了半晌,说了一句话:“这样吧,到收割时,公社派人来我们大队监督,多收1斤,我们宁愿挨饿也多卖给国家10斤;少收1斤,你们补给我们1斤就行了。”

  在场的公社干部没人敢接这一招。

  回到村里,吴仁宝挨个找到生产小队长做检讨:“我说了假话,我错了。我们内部可不能再说假话,内部假了,粮食都卖了,老百姓吃啥?”

  很多年过去了,吴仁宝依然常常提起这段自己说假话的旧事。他说:“从那以后,我对虚假的一套再也不相信了。干部说假话,受苦的是老百姓。要能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就得心里没有包袱,不想升官,不想当先进,只有这样,你讲的话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负责,为党的事业负责!”

  吴仁宝就是凭着这“两个负责”,把实事求是坚持了一生。

  历史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初,这时在10个生产队基础上合并起来的华西村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史,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以“重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把一个“户户茅草房,家家吃米糠,土地不成片,一雨成汪洋”的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初步建成了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国农村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吴仁宝却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领着华西村偷偷地办了一个小五金厂,白天有领导和外人检查参观,厂子就关门息声,人下大田;检查参观的人一走,大家又回来加班加点。

  这个小厂子,一年为华西村创利30多万元。几年里,靠这笔钱,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从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还建成了当时连苏南大部分县还都没有的5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中小学,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

  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以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面对这场全国性的改革,以集体经济壮大起家的华西村怎么办?

  吴仁宝认为,中央政策的意图其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在那些地少人多,长年的大锅饭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分田到户是非常必要的;而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说:“华西村现在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他曾多处逆境,但从来未放弃过身上的责任;贫穷的农民能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幸福。他的格言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在华西村,不少人告诉我们,吴仁宝是一个心肠很软的人,他最受不了的就是看到别人受穷。能让自己的农民兄弟姐妹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他最大的幸福。为此,他留给自己的只有4个字———担当、奉献。

  37年前,他曾因一顶“走资派”的帽子致使自己和家人饱受摧残,在那个他几乎想放弃所有理想的“一生中最险、最痛苦的年三十夜”,只因了妻子轻轻的一句话:“村里人都盼着跟你奔好日子呢!”他从此再也没有过彷徨。

  26年前,在他担任江阴县委书记第5年,把全县工农业带上中国百强县第二名后,却因为他所倡导的“打起背包下基层”的做法让一些人不舒服,使得他在中共江阴县第5届代表大会上以3票之差落选。他淡然一笑,回到华西,率领全村人民开始了新的奋战。

  21年前,当社会上出现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怀疑与模糊思潮时,他带领华西村100多名党员干部奔赴南京雨花台,在革命先烈纪念碑前举手宣誓:“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苦战3年,目标1亿!”

  这就是吴仁宝,什么力量也不能阻止他带领华西农民前进的脚步。

  1992年3月1日,是吴仁宝久旱逢甘露的日子,这一天,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见诸报端,他欣喜若狂,当天夜里2点急召全村党员干部开会:“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马上就要到来,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借钱吃足’!”

  短短几天内,华西用筹来的几千万元一下子“吃”进了一个月后价格翻了几番的上万吨铝锭、钢坯,迅速投入随即上马的村办企业生产中。当别人还在学习领会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时,华西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路飞奔。

  它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到21世纪,一些村民已经搬进了第5代住房———高档豪华的欧式别墅,一幢价值300多万元。华西以它如日中天的发展,证明着社会主义的光明灿烂。

  这里是吴仁宝的家。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去,惊讶得说不出话。无法想像在这里的农民都过着如天堂般生活的光景,这位天堂般生活的第一创造者竟与老伴依然住在华西村70年代的旧楼里,房间墙壁已多处剥落,家具老旧,唯有主人与众多国家领导人及天下各界人士合影的满墙照片,显示出这幢老房子的不同寻常。

  村民们告诉我们,早在20多年前,吴仁宝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1999年至2004年,华西镇人民政府奖励给吴仁宝个人5000万元,他笑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吗?不要,还是留给村里,留给老百姓。”

  在华西村口的一块大牌子上,写着吴仁宝的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口袋”、“脑袋”都要富;“一分五统”村村富。他说:“共同富裕是我毕生的追求!”

  在华西有一个常令外人敏感而议论的话题,那就是它所实行的分配制度。华西村规定:凡村办企业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领取50%的工资,其余5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3倍,80%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

  有人给华西下了一个十分严厉的判断:在华西没有个人财产的自由支配权。

  对个人的财产没有自由支配权的人们,该是有着种种不满。不料,当我们向碰到的每一个普通村民提起这件事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充满了喜悦:“这样好啊!要不我们怎么能住别墅、开汽车。再说,钱存在村里,还可以分红,富了集体,也富了个人。”

  记起了吴仁宝说过的一句话:“农民办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只能靠自我积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眼前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这种做法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华西集体经济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从表面上看,农民当年分到的现金并不多,但从长远看,“肥水不流外人田”,农民的家底越来越厚。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共同富裕。用吴仁宝的话说就是:“华西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只有家家户户富。”这句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富裕的本质。

  在华西村还有一种景象常让外来者感到惊异,那就是以各种形式存在、渗透于华西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教育。

  在这里,你常可以听到无论男女老少随口都能背出来的老书记编写的《十富赞歌》和《十穷戒词》。村头挺立的标语牌上写着华西人的“富裕观”———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是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华西人的“发展观”———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华西人的“六爱”———爱国爱家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

  所有这一切,正是吴仁宝“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农民不仅要“口袋”富,还要“脑袋”富。他说,“口袋”不富就别提“脑袋”富,“口袋”富是“脑袋”富的基础。而“脑袋”富了,“口袋”才能永远地富,“口袋”和“脑袋”一齐富,中国农民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朝着“小康”、“中康”和“大康”的目标步步登高。

  吴仁宝的“两富理论”富到了农民的根子上。

  华西最让外来者开眼界的是这片土地上“一分五统”的大格局。

  早在80年代,当华西村开始富起来时,吴仁宝的眼光就开始投向了周边的村子。华西旁边有个前进村,1988年华西成了“亿元村”,这个村到年底却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还倒欠村民6万元。那一天,外面雨雪交加,村委办公室一屋子干部长吁短叹。就在这时吴仁宝推门走进来,拿出10万元现金:“先把欠村民的债还了,再把年过了。”所有的人都落泪了,没等道出感激的话,吴仁宝又说:“我们华西出500万元,帮你们建一个厂,赔了是华西的,赚了是你们前进的,怎么样,干不干?”就这样,前进村第二年建成一座

化工厂,当年赢利50多万元,3年后利税达到500多万。

  像前进村这样得到过华西帮助的村子很多。渐渐地吴仁宝发现,这些村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发展,这让他对帮扶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常言“船小好调头”,但在全球经济大市场的条件下,已是“大船才能抗风浪”。于是一个吸纳周边村子建立“一分五统”大华西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逐步形成。

  所谓“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并入华西的村子仍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村委会;由华西集团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这个想法不但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赞赏和支持,更得到周边村干部群众的举双手拥护。从2001年开始,一批又一批村子以百分之百的签字同意率先后并入华西,到2004年,华西已由原来的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扩展到方圆30多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人口3万多人。

  如今走进大华西,我们看到的完全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观景象,这里有“工业区”、“生态农业区”、“生活区”、“休闲娱乐区”、“旅游风景区”……78岁的吴仁宝深情地说:“到我80岁时,所有大华西的村民都要搬进别墅、新房,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到‘中康’的幸福生活!”

  吴仁宝就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播种机,他渴望着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农民的心里,播撒到更广大的土地。

  他曾先后出省建立了“黑龙江华西村”和“宁夏华西村”,这两个村的村民收入翻了四番。他曾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智力扶贫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

  做了48年村支部书记的吴仁宝已于两年前退下,他的四儿子吴协恩经全村党员干部选举以全票当选,成为华西村新的掌门人。老书记对新一代领导的最大期望是:把华西“共同富裕”的理念坚持到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