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医托现象调查:口香糖当2000元特效药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9:07 黑龙江日报 | |||||||||
日前,56岁的张老汉平生第一次来到省城合肥市,他是专门到省城的大医院来看病的。可他没有想到的是,病没看成,东拼西凑的2000元看病钱却被“医托”骗走。 “特效药”:2000元的口香糖 56岁的张老汉来自安徽阜阳市临泉县农村,2005年12月的一天,他生平第一次来到
这位“好心人”得知张老汉病情后告诉他,自己一年前得的病和老张现在的症状一样,在这个大医院看了好久,花了一万多元都没看好,后来经朋友介绍去看了个老中医,吃了一副中药就看好了。 本来就为医药费发愁的张老汉想都没想就跟着“好心人”去找老中医。在一个偏僻的小诊所,张老汉见到了一位留着长胡子的“老中医”,简单询问了病情后“老中医”拿出“祖传秘方”,一袋用烟纸包着的中药,说保证治好他的病,效果可当场实验。张老汉小心地尝了一下,感觉喉咙凉凉的,“效果”明显,于是用身上仅有的2000元买了那药。拿着药回来后,张老汉越想越不对劲,就把药拿到医院的检验科去化验,结果发现所谓的“祖传秘方”竟是口香糖。 张老汉的遭遇只是安徽各大医院每天上演的“医托”骗局中的一例。安医大附属医院办公室主任刘晔来说,自从3年前来到这个医院工作,他已经记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例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医院有一个本子专门记载患者被“医托”所骗的事例,现在已经差不多记满了。刘晔来说,实际上受骗的患者人数更多。 管理难:“医托”屡禁不绝 据了解,针对患者看病心切的心理,“医托”常打着“疗效快、费用低”的旗号行骗,且骗术多端。一是职业“医托”的口头低价保证。合肥市退休的老王,因骨折需要动手术。在术前检查时碰到了一中年妇女,一阵寒暄后,便和老王的老伴“熟”了起来。该妇女听到老王的手术费用将近2000元时,便“惊讶”地称:“我丈夫不久前在某医院做的同样的手术,花了不到500元。”于是,老王借故出了院,来到那妇女所称的那家坐落在郊区的医院,交完500元手术费后,一连串的术后护理治疗费用便接踵而来,出院时一算,前后花了将近5000元。 二是患者被诱骗充当“医托”。合肥市某医院的小儿神经康复中心曾发生过一件怪事:护士长发现有10多个患者毫无理由地集体出院。没过几天,那批出院的患者又集体回来了。经了解发现,原来是其中一名患者捣的鬼。这名患者在该中心治疗了10多天后,因为家属得到另一家治疗中心免费治疗和高额提成的承诺,便当起了医托。受骗的患者告诉记者:“医托”以那边针灸治疗疗效快、省钱等理由说服他们过去。可过去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对于“医托”猖獗的问题,安徽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处处长吴革非告诉记者,卫生部门一直都在打击“医托”,但是根据规定,对查获的充当“医托”行骗的违法人员,仅由公安机关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而实际上由于取证困难加上处理轻微,这一处罚规定很难起到好的效果。 吴革非认为,法律法规不完善,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最为根本的一点是目前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好的资源都是集中在大城市里的大医院,这必然造成了一些民众得病后要到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去治疗,这就给“医托”的表演提供了舞台。如果这个现状不改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医托”问题是不可能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这是极不正常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院现在举步维艰,如果能把这些基层的卫生资源好好利用起来,‘医托’赖以生存的空间就没有了。”吴革非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