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年“啃老”现状引起代表委员强烈反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9:22 上海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汤琦琳 高玲 蔡玲玲)昨天,青年问题又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怎么让更多的青年不成为“2030”人员,怎么让“啃老族”走出家门自食其力,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卢湾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工协会会长季兰芳

  先从社区找合适岗位

  季兰芳表示,“啃老族”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久而久之会有迷失自我的感觉。她建议,劳动部门应多向他们“招手”。

  季兰芳说,其实社区里有很多岗位适合他们。因为社区是最基层的单位,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很多其他困难群体的生活。“这样既培养了爱心,也调整了心态。”她建议,劳动部门也可以推出一些心理咨询的活动,或者提高面试能力的培训,以帮助2030失业人员找回就业的信心。

  市

人大代表、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士良

  要有主动就业的意识

  针对“啃老族”的问题,吴士良告诉记者,2030人员主要是对某些工种不满意,就不愿意就业,不就业,那么,就永远没有机会成功。

  吴士良认为,2030人员,要有主动就业的意识,不能天天呆在家里,有了工作,即使暂时不那么令人满意,但却有各种机会接触社会不同的人,只有边工作边学习,才能渐渐进入主流社会。

  市人大代表、上海龙宇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增增

  家长也要观念转变

  徐增增认为,2030新失业群体首先要做到择业观念转变。

  “孩子不积极,家长不重视。”

  徐增增说,如果观念不变,就算制度再好,也没有办法实施。“现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人才诚信问题给企业带来困惑和风险。”她建议,建立员工流动档案,以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保障人才使用。

  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

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

  基层锻炼改变“幸福观”

  顾玉东表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强调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不能让其有太多的优越感。对于“啃老”青年,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经费组织一些下基层、下农村的活动,让这些青年人体验生活,改变对幸福观的认识。

  “有对比,就会有满足感。”顾玉东说,在“啃老族”亲身感受基层或者农村生活的同时,提高劳动观念。

  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杨玉良

  创业是就业最好方式

  杨玉良认为,在解决2030就业问题中,政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提供更多

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

  杨玉良委员介绍,自2005年至2007年间,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扶植大学生科技创业。“这样的基金应该更多点,加大扶持范围和力度。”杨玉良委员认为,鼓励青年创业,是解决高学历人才就业的最好方式。“就算成少败多,但中小创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确实能吸纳大量劳动力,最后少数企业壮大后又能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杨玉良委员认为,扶持青年创业不但解决就业问题,而且也符合城市定位。“上海要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就应该大力发展科技中小型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委技术进步处处长傅新华

  “社会拉一把家长推一把”

  过多谴责这些20多岁的孩子是不必要的,“啃老族”的行为更多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个别学科设置不合理,造就一批没有合适岗位可去的大学生;一些经济条件宽裕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有求必应,养成了大学毕业生好逸恶劳的习惯。

  现在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多受到日新月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尽管社会上有许多岗位,但是很多人都嫌工作累、工资少而不愿意去,这其中不乏部分家长的怂恿。

  说到底,“啃老族”还是因为有“老”可啃才不愿去工作的,所以社会舆论应该多引导父母鼓励自己子女就业,对他们该放手的地方要放手,不提倡生活奢华的作风。社会和家长应该及时地对啃老族“拉一把”、“推一把”。(记者王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