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俗学家倡言打破“纸祭”旧俗 文明祭祀是对先人的尊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11:14 沈阳晚报

  明天就是俗称“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从这一天起,“年”的脚步愈来愈近。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关于过年的习俗中,也包括烧纸这一沿袭了2000多年的祭祀方式。人们为什么习惯在腊月二十三和除夕烧纸祭祀?这种风俗由何演变而来?既然人们都知道烧纸祭祀既产生污染、垃圾又浪费物资、金钱,为何又如此难以根除?1月20日,记者采访了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民俗学家刘振超教授。

  烧纸钱兴于汉盛于唐

  据刘振超教授介绍,烧化纸钱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张,人们便开始以黄裱纸代币焚烧祭祀,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最早,人们将黄裱纸焚化以后,放进亡故者的棺材里。原因是人们认为人死后会通过黄泉之路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一路上要经过望乡台、奈何桥等等关坎,需要“钱”来疏通鬼怪,免遭苦难。这与现在人死后往往在出殡的路上撒“大钱”意思一样。后来,人们不仅在人亡故时烧黄裱纸,也在一些特殊的日子用烧纸这种方式祭祀先人。

  “小年”启年端家家祭先

  按照民间习俗,年分两个阶段,从腊八开始有“年味儿”,到小年这天正式进入大年,直至除夕达到沸点。而小年的来历则寄托着人们对来年收成的美好愿望。民间认为,家家户户有个灶王爷,他是玉皇大帝派到下界监督人们向善的,是“一家之主”。每年腊月二十三,他都要到玉皇大帝那里“诉职”,细说一年当中,哪家哪户做了什么亏心事和好事。所以,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大灶台上供神龛,上面贴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木板年画,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农历腊月二十三晚上,人们便把灶上的木板年画揭下来,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嘴上抹灶糖,祈求他们在上界好话多说,坏话少讲,回来时多带五谷杂粮,使第二年有个好收成。然后将年画焚化,送他们上天。除夕夜,再请来一张新灶王爷贴上,表示灶王爷回来了。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人们开始过“年”,吃“年嚼咕”(好吃的),农村开始做豆腐、杀猪、包粘豆包。吃“年嚼咕”是为讨吉利,祈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风调雨顺。此时,人们也不忘用各种方式祭奠故人,在腊月二十三和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摆供、上香、磕头,有的摆馒头、酒菜,有的供家谱、祖宗龛,另外就是烧纸祭祀。

  烧纸是各种祭祀中比较“简便易行”的,人们不仅在小年和除夕要烧纸,清明、阴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盂兰盆节、中原节)、阴历十月初一(送寒衣节,缘自孟姜女为夫送寒衣哭倒万里

长城的典故),都要烧纸。而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烧纸,则表示在未正式过年之前,人们也没有忘记先人,通过烧纸“送钱”这种方式,对先人表达尊敬和尽孝,感谢他们开创家业。

  文明祭祀是对先人的尊重

  刘振超教授认为,祭奠是人们怀念先人,不忘根,尽孝道的一种寄托和表达方式,对于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向心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由于2000多年来一直承袭这一习俗,因此人们在生活日渐富裕的情况下,也希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故去亲人,同样能享受到这份物质文明,所以才会出现不仅有烧冥钱、黄裱纸的,甚至还有烧“美元”、“汽车”、“

股票”等看似滑稽的行为。

  不过,祭祀形式其实并非烧纸一种,放河灯、建公祭堂、网上祭祀、送鲜花甚至洒酒祭奠、敬香、磕头等等形式,都能表达对先人的哀思,而且比起污染、浪费的烧纸祭奠,这些祭奠方式更文明、清洁,既体现对先人的尊重,同样也能够体现对先人的哀思和怀念。

  尽管刘教授十分认可并倡导以其他祭祀方式代替烧纸的方式,但他同时表示,民俗的形成和演变通常都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所以移风易俗首先要了解这些民俗的来龙去脉,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寻找更适合的替代和解决方法,而这无疑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报记者郭宏颖实习生全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