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1:05 新晚报

  春节,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一直盛行。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普遍发现“过年”的欢愉与日递减,除了吃吃喝喝,“过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春节这个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怎样?在现
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保持民族精髓?《中国青年》杂志邀请有关专家,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的文化千言万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你把“心”放大再放大,把“胸”扩大再扩大———我们的文化不过就是一场“扩胸运动”。从“圣诞垃圾”说到作为“扩胸运动”的文化

  张耀南(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圣诞树、圣诞树挂饰品、仿真藤条花链、彩灯、圣诞帽、荧光棒、圣诞卡片、圣诞大餐之残羹剩饭、圣诞礼物之包装、聚会开车排放到空气中之污染物等等,统称为“圣诞垃圾”。2005年圣诞节那一天,北京的“圣诞垃圾”达到了1000吨,占到北京城市垃圾日产生量的九分之一。难怪有人惊呼“污染京城”……

  追星族对他们所追的那个星的痴迷,常人是无法理解的。同样,中国人对洋节的痴迷,似也已到令人莫名其妙的程度。伴随而来的,便是“圣诞垃圾”几倍、几十倍地疯长。

  学得像还好,问题是学不像。人家洋人过圣诞节都是阖家团聚,几乎所有商场、饭店、超市都关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人;而我们却涌到街上,造成前所未有的交通大拥堵以及饭馆门口的长龙大排队。人家洋人的圣诞树都是真树,是由技术专家专门培育栽种出来的;而我们把玩的那些矮到一厘米、高到一两米的圣诞树全是假的,且百分之百是用无法降解的塑料泡沫做的,即使填埋几十年也不得“超度”。人家洋人的圣诞装饰品是循环使用的,今年用过了,擦洗干净保存起来明年照用;而我们手中的圣诞彩灯及能发光的荧光棒之类却是随手乱扔,不仅无法循环使用,且成为潜在的化学污染源……

  在有些人眼里,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已然不值一提,被要求作为垃圾“扔到茅坑里去”。若果真是中不如洋,昔不如今,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我们这十多亿人又是如何活到今天的呢?这民族能不灭,这人民能不亡,一定有它“生存的秘密”,一定有它高于“垃圾”的内在精神。

  这精神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大”,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可久可大”。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追求“可久可大”的文化:它只想把你的下作变得崇高一点;它只想把你的小肚鸡肠变得广大一点;它只想把你的鼠目寸光变得长远一点;……它只想告诉你,世界比你那个“自我”要大,比你那个“国家”要大,比你那个“人类”要大,比你那个“生物”还是要大……我们的文化千言万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你把“心”放大再放大,把“胸”扩大再扩大———我们的文化不过就是一场“扩胸运动”,或者叫做“大心运动”。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传统的年节正是怀乡情结的展示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节是民俗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是不能仅仅从功利的角度去言说的。记得北京有几位大学教授曾提议,将每年春节用西历固定下来,理由是便利于统一管理,工作起来方便。我以为这种思路典型地反映了当代一些人用功利主义态度来对待自己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最终遭到人们的反对与否弃也是必然的。

  年节的设定在中国有着其他国度不曾有的文化蕴涵。比如端午节的由来就是民间依据屈原事迹而形成的;而春节又是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轮转相联系,它与中华民族“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相关。献岁发春,万物复苏,生生不息,天人合一,在《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等典籍中有着记载。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内涵,去掉了这些载体,民族精神岂非成了空中楼阁?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来说,它是义与利的统一。它既看重现实的利益,同时,更主张义利兼顾,以义统利。因为只有义利的和谐统一,才能使人生更美好,民族更兴旺。单纯以利作为人的灵魂所在,甚至见利忘义,不仅得不到利,而且也会使人产生精神危机,失去精神家园。这几年,西方的许多生活方式,包括节庆的渗入,固然给中国的发展与开放带来了多元的色彩,但同时也使中国固有的年节文化备受冲击。其中最严重的是西方唯利是图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精神造成破坏,使许多人变成了精神

植物人,他们对自己的民族与传统毫无感情。去传统化、去中国化的结果使一些中国人日益失却自己的精神家园,迷溺于浅俗的流行文化而不能自拔。这种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反省吗?

  人类怎么能够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呢?虽然现在许多中国人与传统文化有咫尺天涯之感,但是传统文化作为承载中华精神家园的纽带,它的价值最终会得到认同与发展。而传统的年节正是人们怀乡情结的展示。在浓浓的年味中,人们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文化故乡,好像离家出走的游子来到了故园,其意义岂是功利主义所能衡量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会通,对于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意义不言而喻。正是从这一层面来看,民族精神与文化关怀,将构成本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重大课题。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对此我们义无反顾。

  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朱鲁子(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中,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13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小贴士

  世界各国传统民间节日

  巴西的狂欢节:每年2月下旬的巴西狂欢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奔放的狂欢节,尤以里约热内卢最著名。期间,全城上下倾巢而出,男女老少个个浓妆艳抹,狂歌劲舞,尽情宣泄。盛大的桑巴游行是狂欢节的高潮。艳丽的服饰、强劲的音乐、火辣辣的桑巴舞和风光旖旎的巴西美女让人流连忘返。

  日本的筷子节:为感谢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为人们效劳,每年的8月4日为“筷子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他们服务。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喜庆筵席上,都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

  泰国的宋干节:每年4月13日~15日是泰国的宋干节,又名泼水节,也是泰历新年。节日来临,举国欢庆。人们为佛像洒香水、烧香、献花,并举行护佛游行;青年人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男女老少相互泼水,以示祝福。此外,节日期间还举办风筝比赛、划船竞赛、庙会、文艺演出、选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节日气氛异常浓烈。

  德国慕尼黑啤酒节:1810年10月,巴伐利亚加冕王子路德维希和特蕾瑟公主完婚,官方的庆祝活动持续了5天。人们聚集到慕尼黑城外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观看赛马和痛饮啤酒。从此,这个深受欢迎的活动便被延续下来,流传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至10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就固定成为啤酒节。

  西班牙

西红柿狂欢节:西红柿狂欢节起源于一次街头斗殴。此后,每年8月,人们都会穿上泳衣,戴上潜水镜和浴帽涌上街头,互相投掷熟透的西红柿,欢度西红柿狂欢节。狂欢结束后,布诺居民和浑身黏糊糊的“西红柿斗士”们一起加入了街道清洁工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