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陆赠送台湾大熊猫专题 > 正文

赠台大熊猫乳名征集百万提名盼团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5: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孙立极

  提名主要有:

  团团、圆圆;陆陆、湾湾

  中中、华华;同同、依依

  和和、美美;依依、佳佳

  平平、安安;融融、通通

  赠台大熊猫乳名征集活动已于1月21日20时截止。据主办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透露,短短15天,6家承办媒体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上百万份提名。

  每一份提名都是一颗热诚的心。作为承办媒体之一,本报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同胞们对两只赠台大熊猫的关注,对海峡两岸和平稳定的关切,对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期盼。

  盼望团圆祝福昌盛

  从本报收到的提名来看,取名的思路基本相近,就是期盼两岸团圆、祖国统一,比如“团团”、“圆圆”、“陆陆”、“湾湾”、“中中”、“华华”,“统一”的谐音“彤彤”、“同同”、“童童”、“依依”也很受青睐。

  另一种是祝愿两岸和平、人民相亲,例如“和和”、“美美”、“依依”、“佳佳”、“平平”、“安安”等。安徽无为县的谢道宏为大熊猫宝宝起名为“融融”、“通通”,并附言:融是“亲情融融,爱意融融,文化相融,血脉相融,相信同根同祖的手足之情能融化一切坚冰”;通是“手相携,心相通,一通百通。只有通了,两岸同胞才能彼此增进了解,增加信任,增强信心。”

  即使是看上去通俗易懂的名字,也被匠心独具的提名者挖掘出与两岸关系相关的寓意。江苏苏州张志斌、张辉提名“福娃”、“甜妞”,因为大熊猫赴台之行是“福祉之往”,盼望大熊猫宝宝成为两岸人民“甜蜜的纽带”。吉林公主岭的朱格提名“小光”和“阿鸿”,源自典故“举案齐眉”中的孟光和梁鸿,并附言:如果两岸和睦相处,华夏大地焉能不生机盎然,蒸蒸日上?

  还有人提名福建等地常用的“囡囡”、“囝囝”,取其亲切通俗。

  炎黄子孙人同此心

  翻开这些提名信,可以发现,提名人地域分布广泛,从辽宁、广东、山东、吉林、河北、上海、河南、江西、北京等全国各地,到印度尼西亚、瑞典、香港、台湾等海外地区。

  提名人背景形形色色,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辽宁鞍山的梅美芝老人的提名没有按规定填入表格,她将空白表格一并寄回。附信中,她解释道:“5年前由于眼底病变,使我不能阅读书报……为此,请负责同志谅解我不能按要求填写规定格式的表。”

  提名人不分职业,从农民到工人,从学生到军人;也不论僧俗,一封来自陕西的信中写道:“我叫释本慈,俗名孙思原,现年74岁,汉中人……”他提名“团团”和“圆圆”,“我感到这两个名字对目前两岸政治、经济、生活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我们还收到一份署名为“愧为炎黄子孙的人”的来信。写信人现居广州市天河看守所,他说:“我是一名等待判决的犯罪嫌疑人,现在被公安机关依法羁押……在1月7日《人民日报》上看到为赠台大熊猫征集乳名的启事后,我对管教提了一些想法,他鼓励我投稿。”他为大熊猫取名“盼盼”和“强强”,他说:“盼盼是个女孩子,我想她的心声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我们渴望团圆!’强强呢,是男孩子,是龙的传人,他的愿望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让中华民族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在参与一表心意

  作为6家承办媒体之一,本报已将投票率最高的10对提名提交到主办者手中。专家小组将从6家媒体提交的60对提名中,遴选出10对,在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公布,最后由观众投票选出结果。

  当一沓沓来信被精简成40个字的10对提名,我们欣慰又遗憾。因为40个字的背后,有太多没有机会讲出的故事。

  一封沉甸甸的邮件中,装着吉林公主岭市第一中学一年级(19)班63份提名。在班主任张菊芳老师特别印制的表格中,每个同学都端端正正写下了自己左思右想的名字。驻广东东莞某部解放军战士王永超的提名信里,附着98位战友的联合签名,他说:“合计99人,意为华夏大地九九归一,振中华之魂,奋民族之魄!”

  还有不少人随信寄来了自创的诗词。广东东莞余长江提名“璧璧”、“合合”,并为此写了一首歌词:“青梅伴竹马,相约日月潭,日月生辉,思念到永远……世纪谱新曲,江山若琴瑟,珠联璧合,一唱天下和。”

  1月20日,一位热心读者在电话里问我们:“我取的名字会被选中吗?”我们沉默了一下,准备向她解释后面的遴选程序,她却立刻补充说:“我知道了,重在参与,提名只是一表心意。”也许这正是人们踊跃为赠台大熊猫取名的目的所在。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22日第四版)

  相关专题:大陆赠送台湾大熊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