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生视点·“不敢花钱”发出了什么社会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12:1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不是不想花钱,而是不敢花钱。”这是当前多数老百姓的真实想法。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我国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5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是61.1%、59.8%、58.2%、55.5%、53.9%。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不敢花钱”的背后,是百姓消费信心不足;进一步说,是百姓有过多的后顾之忧。

  14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这个数字与日益攀升的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大笔支出费用相比,就明显气短了。难怪,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刚一公布“十五”末期,我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8万元左右,年均增长12.6%,便引来很多网民一片质疑,因为他们大多感到工资并未同步增长,苦恼工资越来越不够花。

  这几年来,百姓后顾之忧集中体现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问题上。不断上涨的医疗、教育、住房费用已经超过了相当一部分百姓生活的承受能力,有的根本没有进一步消费的能力,属于“钱不够花”;有的担心未来风险因素太多,属于“不敢花钱”。与此同时,养老保险的低覆盖也让百姓忧心忡忡。毕竟,在看病贵、上学贵、住房贵、养老难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在无法估计未来看病、子女教育、住房、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的时候,有多少人敢贸然松开自己捂了又捂的钱袋子?这些后顾之忧,降低了百姓的消费预期,挫伤了消费信心。这些后顾之忧,还大大限制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给百姓的生活幸福感。

  这些后顾之忧的产生,当然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过去,由于社会公共服务的改革在个别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在具体实施中又有点走样,比如医疗、住房、教育等等,导致很多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甚至给人“后顾之忧越多”的感觉。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现在要走出社会公共服务改革中出现的这一“怪圈”,就必须坚决本着公平优先的原则,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才能营造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氛围。

  我们已经看到,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央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医疗领域,平价医院、看病限价等医改新政正在积极推行,发改委还明确表示,药价要降到百姓不说贵为止。在住房领域,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在教育领域,免费的义务教育已经有了时间表,正在全国陆续推进……

  能不能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智慧的考验。在很多人看来,要想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让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有利于安民,让百姓有钱可用,并且用得放心、花得安心。同时,应该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作为“突破口”。一方面,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更强烈;另一方面,这一群体有着极强的社会示范效应。如果保障了这部分人群的衣食、医疗、教育、居住等底线,百姓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就会大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