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会周刊·社会·人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12:3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尴尬同学会

  马卫(重庆)

  刚从大巴山区的城口县回都市,安置好工作,想和十几年没有谋过面的大学同学聚一下,想不到,这一次不仅是伤心,更让我无法说———是世界变得太快?还是生活让每个
人都成了精?

  第一个电话是打给我的上下铺同学。那时,我俩好得就只差同穿一条裤子了。上课同行,打饭轮流,连晚上如厕都要约来一路。我这同学长得漂亮,嘴也甜,毕业后因娘老子手臂长,直接分配在组织部,现任组织部副部长。“是你呀,老同学。有什么话直说———你们学校我知道,你想当主任还是校长?我保证让你满意!”

  看,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毕竟是“铁姐妹儿”,但她未免把我想得太俗了。

  第二个同学是当年的班长,大高个儿,现在一家重点中学当副校长。

  “哎呀,是不是你娃儿要来读我们学校?那你该给我早点儿说啊,现在不行了。我们学校的入学赞助费你是知道的,低于3万元,根本进不来。吃饭?免了。这段时间这些家长天天请我,我都吃出了胃病。没有啥事?那我挂了!”

  我的孩子成绩好着呢,重点中学,硬考上的,还不用您操心!

  第3位同学更让我好笑。“请我吃饭?找逗吧?我们大学同班同学在这座城市的有20多个,当官的十几个,他们聚会从来就没有喊过我们几个教书的。你是不是才当官,要来与民同乐?”

  天爷!我当哪门子官,最多在学校当过教研组长。这样我只好放下电话,不敢再与人联系。

  你不联系,他们却要来联系。

  这不,我安宁了两个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才走入正轨,有同学打电话来了。

  “你是马同学?嘿嘿,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我是某某某呀,现在是我们班同学会秘书长。我们班某某某要调到省里,从正处升副局,经研究,定于某月某日于千喜酒楼为某同学祝贺并饯行,每人礼金500元!”

  当时我真如古书上说的“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去他的吧,老子一辈子教书,又不想步入仕途,我才不管你高升不高升呢!

  从此我不再和那些同学来往,躲在我的学校,好好上班,好好工作,好好教子相夫,过着看似平淡却很滋润的日子,其乐陶陶。

  过年莫忘敬老

  魏俊兴(陕西宝鸡)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将来临,此刻笔者不由得想起了“敬老爱幼”这个老话题。

  敬老爱幼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如今,绝大多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夫妇,正在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继承和发扬这一好传统。可据笔者观察,仍有一些人只知爱小,不懂得敬老。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吃穿用玩诸方面有求必应,毫不吝惜,甚至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玩潇洒、穿名牌等虚荣心的需要。但在对待自己父母的问题上,却是另一种态度。在给父母买吃穿用品给零花钱时,抠了再抠;有的兄妹几个,你推我,我推你,能不掏钱尽量不掏钱,能不管尽量不管;或是互相比着,你不给钱,我也不掏腰包,似乎自己多管(孝敬)了父母就吃了亏。有的为抚养一位老人,兄弟几个怄气,妯娌之间吵架,搞得家室不宁。处在这种家庭的老人尤其是独居的单亲老人,到了年关不仅犯愁,而且会更加感到孤独寂寞。

  愚以为,出现这种爱幼不敬老的原因,除了道德水平低下、不愿尽赡养义务外,更是因为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一个原因。俗话说:房檐水点点不离旧窝窝。如此对待父母的儿女们,如果你到了你的父母这把年纪,你的孩子也像你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你,不知你有何感受?因此,在狗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有必要提醒过去对父母不孝顺的青壮年夫妇,在年关给孩子准备新衣裳、购买新年用品时,切记给老人添件新衣,买点老人喜欢吃或适合他们口味的食品,与老人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说点宽心话。即使平常物质上比较关心,但因故很少与老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也应趁过年弥补一下情感欠缺,让老人精神上得到慰藉,使其感到精神愉快,晚年幸福。这样,既尽到了你对老人的孝心,又为你的孩子作出了榜样。要知道,你对老人的言行,不但反映了你做人的起码良心和道德水准,而且无形中也对你的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狗年三愿

  左崇年

  日前,去几家新华书店闲逛,见到不少日历、挂历、年画和贺年片上有许许多多的狗。于是产生一些联想,写下狗年三愿。

  一愿“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蔚然成风。这是一句俗话,但常常被讥笑。其实“狗拿耗子”不是哪个部门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大家管。既然是“耗子”,是鼠辈之流,人人就有责任、有义务去管。那些专门偷吃“国库”、“国粮”的“硕鼠”,那些偷鸡摸狗闹得鸡犬不宁的“田鼠”,那些“靠山吃山”的“电耗子”、“煤耗子”、“油耗子”,那些光天化日之下为非作歹的“恶耗子”,大家都不妨去与之奋勇搏斗之,大胆举报之,捕而杀之,群起而攻之,形成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社会氛围,那么就一定会像英雄徐洪刚所说的那样:“人民力量无穷,定能降妖伏魔,万众扶正祛邪,人间春光永驻!”

  二愿少些“狗道”,多些“人道”。狗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宠物,给狗以“人性化”关爱,这本无可厚非。人家愿意跟狗同睡、同餐、同浴,这是人的权利。但是任何事物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必然会走向极端。狗食品、狗服饰、狗保姆、狗医院、狗专座、狗公厕、狗婚礼、狗陵园,这些倒亦罢了,问题是如今“狗道”胜过“人道”。有人在报上刊登启事为狗征婚;有狗与人同“桑拿”,有狗与人“抢”座位;有狗死了,主人为其开追悼会,放哀乐;有人踩了狗腿,被打断人腿,甚至为撞死的狗披麻戴孝;流浪狗、狂犬狗咬伤或咬死人却找不到“狗主人”。“狗道”胜过“人道”,“狗权”大于“人权”,和谐社会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狗”为本。人的福利都没有保障,又何来“动物福利”?

  三愿“狗不嫌家贫”。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确,狗是最忠实于主人的。家里再穷,狗也不会“嫌贫爱富”,也不会离家出走,而是“跟定自家人,看好自家门”,履行着看家护院的职责。人,应该有狗那种忠实主人的精神。小至家庭,大到国家,忠诚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少,甚至有的地方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但是我们每个人作为主人翁,应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时时为祖国这个“大家”着想,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为之努力奋斗和拼搏,立足岗位多作贡献,共同建设好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家园。

  永远难忘的慈爱微笑

  梁勤俭

  1996年1月21日, 郑州, 那个难以从我记忆里抹去的极其寒冷的清晨。在工人日报辛勤工作了36年的石本坚同志突发心梗,溘然辞世。噩耗传出,认识这位老新闻工作者的人无不扼腕痛惜。

  有的人走了,人们还是会时常想念起他,因为忘不了逝者的崇高品德和无私情怀。本坚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和怀念的长者。整整10年的光阴,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的教诲指点依然牢牢铭刻在我的脑海深处。

  初到工人日报湖南记者站工作时,原单位再三催我腾出住房。本坚老师听说后,自己搬回家里办公,让我一家在办公室里住下。因为怕小孩子摔下楼梯,他又亲自动手在走廊里装上一个栅栏门。装好的时候,本坚老师特意双手握住门使劲晃动,看它与走廊上的柱子是否连结结实了。如今,那座小楼早已拆建成高楼大厦,那个小小的栅栏门却仍然守护着我心底里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真挚与温馨。

  无论是资历还是水平,本坚老师都高出我一大截。但是,他从来不摆领导、师长的架子,总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教育我怎样为人处事。我们合作写稿的机会很多,每次稿子只要是经他的手最后把关,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署到最后。与别人合作也同样如此,有很多稿子从头到尾其实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但只要有人提供了帮助,他都会这么做,以示对同行和合作者的尊重。

  本坚老师对朋友、对同事、对邻居都非常友善,对热爱新闻事业的后生晚辈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把许多机会让给了年轻人,包括出国访问、异地采访、参加评奖、外出讲课等等。但对损害职工利益的行为他却是嫉恶如仇,勇于坚持真理。他在36年的记者生涯中采写过大量的批评报道,从来没有一则与事实有任何的出入。原因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那就是他在采写的过程中,始终固守着自己不变的原则:一是坚持到事发现场采访,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二是坚持客观公正,不以偏概全,不一知半解,不夸大事实,注意克服片面性;三是坚持批评报道见报前一定与被批评者见面;四是不畏强权,认准的事坚持到底,决不动摇。

  本坚老师对工会工作的感情很深。他多次对我提到,工人日报是工会组织和工人阶级的报纸,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在他的领导下,湖南记者站的工会报道篇数多,份量重,得到工会干部们的很高的评价。本坚老师的骨灰回归故里时,省总工会专门举行了追思座谈会。这份礼遇,表达了广大工会干部对本坚老师的深厚感情。

  一生中能有这么一段缘分,我真的为自己感到庆幸。本坚老师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这些新闻从业者学习和坚持。当工作中遭遇压力时,我会想到如果本坚老师还活着,他会怎样处理,那么所有的疑惑和诱惑就都会让路给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我想本坚老师看到一定又会发出那种慈爱的微笑的。

  30个水饺

  青秋(山东莒县)

  那年,我读小学三年级,10岁,而弟弟才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只有8岁。那年,依照我们的岁数,在吃年夜饭时,母亲分给了我10个水饺,弟弟则分到了8个。

  其实,依照岁数分水饺并不是我们这里过年的风俗习惯,只是因为那年过年时母亲一共才包了30个水饺。之所以只煮了30个水饺,是因为家里就只有包30个水饺的面和菜,多一个也包不出来。

  我记得很清楚,当母亲把热气腾腾的水饺端到饭桌上时,我和弟弟的眼睛立刻亮了,特别是弟弟,还高兴地数着:1,2……最后,他大声地喊道:一共是30个!

  看着那30个水饺,母亲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愧疚,但马上她就朝我和弟弟以及躺在病床上的父亲说:“咱们家包的水饺少,可咱们照样要吃得高兴,这样吧,你们姐弟两人按照岁数分,余下的,就是我和爸爸的了。”

  说着话,母亲就拿起筷子,按照我们的岁数,把10个水饺分给了我,又把8个水饺分给了弟弟,最后,才分给了爸爸和自己每人6个水饺。可当我和弟弟刚要开始吃水饺时,母亲又很神秘地向我们大家说:“这些水饺里有一个里面包着一枚硬币,如果谁能吃到的话,明年谁的运气就最好,如果你爸爸要是能吃到的话,明年他的病一定能好了,一定能去挣很多的钱;如果说你们姐弟俩谁要是能吃到硬币,明年的学习成绩准是第一。但是,不论是谁吃到水饺,只要自己知道,都不要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灵了。”

  母亲的话说出了我们全家的希望。因为爸爸病了一年多,我们家已经一贫如洗,不但如此,我因为平时放学后要尽量多帮着母亲干活,学习自然落下了很多,而弟弟刚刚上了小学,由于得不到应有的辅导和督促,学习成绩也是一团糟。

  所以,当母亲说完那番话后,我和弟弟以及爸爸的眼睛里就都变得热切起来,接着,我们就小心翼翼而又兴奋地吃起水饺来。

  可我刚刚吃了没几个水饺,却突然咬到了很硬的东西,我心里猛地一喜:我吃到了那枚硬币,看来我来年的运气最好了!我明年的学习一定能够赶上去。

  正当我在心里面暗暗得意时,一扭头,却发现弟弟的脸上也闪着激动的光彩,见我在看他,弟弟就赶紧闭紧了嘴,但我还是猜到了,他的嘴里肯定也有一枚硬币!

  这还不算完呢,只见正吃着水饺的爸爸也掩饰着用手指将一枚硬币从嘴里拿了出来,而他久病不愈的脸上竟也有了难得的喜悦。

  当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我和弟弟以及爸爸的水饺里面都有一枚硬币!

  虽然我们都没说出来,可我们都知道,那几枚硬币,其实是母亲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都能品尝到的温馨和希望!那30个水饺里面,饱含着母亲多少美好的愿望啊!

  老外作报告

  苑广阔(广西桂林)

  为了提高局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局里特意请外国专家给我们作一场学术报告。

  在开讲之前,专家让翻译告诉我们能否把手机统一放到桌上,因为按照他们国内的习惯,开会是不能带手机的。

  听了翻译的话后,却没人响应。专家很高兴,以为大家都没有带手机来。

  过了5分钟不到,各式各样的“机叫”声就开始此起彼伏。专家大度地笑了笑,然后委婉地提醒大家能否在开会的时候把手机关掉。于是,有几个人关了手机。

  专家正讲到兴头上,一阵刺耳的铃声又响了起来,可怜的老专家只好停了讲课,无奈地笑笑,然后让翻译告诉大家,能否把手机调成振动。于是,又有几个人把手机调成了振动。

  被打断多次的学术报告终于讲完了。

  按照事先的约定,外国专家应得800元钱的讲课费。但专家没有收,而是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500美元递给了我们,然后让翻译告诉局长说,这是他讲过的效果最不好的一次课,白白耽误了大家那么多时间,这是他应该补偿给听课人的。

  看着外国老专家那诚恳的样子,我和局长都是满脸绯红。

  本来专家是来作学术报告的,现在却帮助解决了困扰我们局很久的会议纪律问题,真是黑色幽默啊。

  说说心里话

  启纲(北京)

  2005年,在党中央领导和全国各行各业职工的努力下,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回顾2005年社会发展,发现几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是政令不甚畅通。

  例如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一再强调的不许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虽然绝大多数问题在各级政府的一再监督下得到了解决,但仍有一些农民兄弟至今未拿到一年的血汗钱。以北京一家“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为例,仅在2005年12月,便接到欠薪投诉79起,涉及农民工3000余人,涉及欠薪数目2000余万元。眼见2006年春节已近,农民工拿不到工钱,不能回家过年可说是天大的事,这是牵扯到社会稳定和人心顺畅的大事。

  二是政府机关需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据一些省市有关政府部门和中央下属企业的同志讲:就怕进京到一些部委办事,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有些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领导下到地方检查工作,哪怕是一个主任科员,下面的单位从接待到安排食宿都忙得不亦乐乎,不敢掉以轻心,生怕出一点差错。可基层的同志进京汇报工作,有的时候竟能让一个普通科员挡了驾,甚至连一杯热茶都没有,难怪有人说,越往“下面”走越热,越往“上面”走越冷。另外,有些政府职能部门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观念中转变过来,不该管的事乱插手,该管的事又拖着不办。这一问题不认真解决,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有些政府部门违反中央政策,和一些房地产公司以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炒地皮谋暴利。

  北京的房价这几年都是以两位数在上涨。试问工薪阶层有几个能拿出几十万买得起?另外,有些地方政府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违法强占农民土地搞开发区、建工业园区的问题也很严重。这一问题不彻底解决,将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有损政府机关的形象,还易滋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

  四是就医难和百姓看不起病。

  医药暴利是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重要原因。前几年的医疗制度改革,今天看来实有缺陷。职工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和有的医院见死不救及医德的缺失,已成为2005年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哈尔滨发生的550万元天价医疗事件,更增加了老百姓对就医的恐惧感。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很多人生了病都到平价药房去买药而不去医院就诊,这是为什么?因为平价药房卖的药比医院看病开的药在价格上便宜不少。据一位医药公司业内人士讲,医药生产厂家和医院之间黑幕重重。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有关部门是怎样核实的药品价格?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和失职的问题?

  相信我们的政府会在新的一年里解决好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使中央提出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政府工作中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希望各级政府机关的公仆们更加高效、廉洁地为百姓服务。百姓是纳税人,他们有权要求政府部门把工作做得更好,廉政不勤政也是一种腐败。

  关于院子

  朱渊(北京)

  我在美国西雅图租住的是一栋独立的房子,有一个小前院,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后院。穿过厨房,推开通往后院的门,在草坪前面石头铺的一小块开阔地上伸伸胳膊伸伸腿脚,成了我每天早上的功课。

  我对院落有情结。在英国居住的一年时间里,租住的房屋也有个小后院,正好对着我的窗子。我坐在窗子下面的桌子前看书或者写文章,抬头恰好将隔壁小后院里的一切尽收眼底。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拥有自家的小院是一种不敢想的奢望。其实,中国人从自己家的小院搬入数百家共同享用的高楼大厦并没有多少年的历史。

  曾几何时,国人也曾拥有自己的前院和后院。

  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中的头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里的“后园”不就是后院吗?

  林语堂先生在其《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谈到房子说:“‘房屋’这个名词应该包括一切起居设备,或居室的物质环境,当然也包括房子的附加物院子。

  北京这座古城不知道拥有多少名人故居,这些故居都是庭院式的。这些院子在规模上丝毫不逊色于一般美国人所拥有的前院和后院,甚至有过之,当然风格有所不同。

  其实,许多普通百姓也曾经居住在庭院式的房子里。在我的记忆中就永远留存着祖父母文革前所居住的前院和后院。那是极其普通的院子,以祖父的政治身份“小房主”亦可知房子与奢华二字没有任何联系。但不奢华不等于不舒适。祖父受过洋文化的熏染,在前院那条小径上铺上了鹅卵石,小径的两旁种上了核桃树。秋天葡萄熟了的时候,院子西边靠房子的大葡萄架上的葡萄散发出阵阵的葡萄香。

  在没有树木和花草的空地,铺的是青石板,石板与石板之间连接的缝隙在雨季过后,会生出绿苔,有时还会生出小草。

  穿过一道院门,进入了后院,后院除了一棵枣树和一棵父亲早年种的香椿树,没有其他植物。在院子的中间有一个祖父用来下棋的石板桌,上面还画着一个象棋的棋盘。这桌子夏天也用来全家人在院子里用餐。祖父还常用一根竹子棍蘸在石板桌上练字。总而言之,这个院子是家里人活动最多的地方。

  后来,我们随父亲到了山西,居住的虽然非常简陋,但却还有一个自己的小院。用篱笆扎的墙围起来小院是自己的一方天地,我们在这方天地里养鸡,养兔子,种植向日葵和老玉米。

  北京或者说中国的院落作为个人财产的消失,大概始于文化大革命或者更早些时候。所有私人拥有的院子都公有化,被房管所收缴后,在院子里盖起了房子租给无房住的住户。于是北京和全国各地城市里所有的私家院子都变成了大杂院,本来一家人住的院子竟然住了数户人家,有些甚至数十家。这不能不说与中国迅速膨胀的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

  拥挤不堪的大杂院居住环境和条件确实不敢让人恭维,有许多四合院,由于住家乱盖小房子,通道连两人并排走都困难。住在这样的大杂院,有时解决内急都成问题,要走很远,到大街上的公共厕所。难怪有人分到单位的单元楼住房,会招致不知多少人羡慕的目光。逃离大杂院,搬入有自己卫生间的单元楼房,成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中国城市人的梦想。“住平房住楼房?”是那个时代相互之间聊起住房时最常听到的问话。如果回答是住平房,对方多流露同情或者鄙视的目光;如果回答相反,则对方常会表示赞许或者羡慕。

  对出生和生长在大杂院的一代人而言,北京的院落或者中国的院子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一个侧影。当他们中的有些人漂洋过海到美国或者欧洲,经过努力买了自己的住房,拥有了自己的院落,感叹西方物质文明发达的时候,可能不曾意识到数十年前中国城市人也曾拥有自己的院落,也曾享受过庭院的美好生活,也曾在自己的庭院种过树木花草,也曾拥有过不比美国、欧洲人少的个人生活空间。

  也许再过50年或者100年,国人可能会炸掉现在所谓的时尚社区的那些高楼大厦,而掀起一场重建四合院的大潮,就像现在建设高楼林立的小区一样。也许,能从高楼搬入四合院将成为那时国人的梦想,拥有自己的院子也成为一种时尚。

  住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高楼里,实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震撼心灵的一句话

  王文斗(湖南双峰县)

  一句话可以让你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让你跳起来。一句含义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出现得是时候、是地方,就会像一次“爆炸”,震撼人的心灵。在我短短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去年秋天,在家乡同一位朋友散步。他是我小时候玩伴中公认为最笨的一位,现在却成了某乡镇企业的一把手。当我们走到一个岔路口时,从另一方向缓缓走来一个盲人。盲人用竹竿点点探探,走得极缓慢。严格地讲,那不叫走,叫移。他走向了我们也要去的那一条路。

  我与朋友边走边聊。我谈起自己两年内5次跳槽,直到现在还在困境中挣扎的经历,朋友点头微笑不止,却又始终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我偶然回首,忽然不见盲人,觉得很奇怪,这里没有别的路啊! “那个盲人呢?”我不禁脱口问。“他已经走过去老远了!”朋友微笑着说。 怎么可能?我不相信地往前望了望。果然,盲人已经走在前面离我们很远的地方了! “一个盲人,怎么可能走得比我们快这么多?奇怪!”我惊叹道。“怎么不可能?我们东瞧瞧,西望望,三心二意地散步,而他却是一门心思在走路……”朋友说。

  听了这句话,我的心猛地被震了一下。盲人为什么走得比我们快?因为他是一门心思在走路。我们为什么走得慢?因为我们东瞧瞧,西望望,三心二意地在散步。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啊!试想,如果我以前稍微学一下盲人一门心思走路的精神,又何至落得今日这般潦倒呢?而我这位朋友之所以还有点成绩,也许正是因为他像盲人一样一心一意走路呢。尽管那一幕过去一年了,但朋友那句话却久久地记在了我心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