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大栅栏你会消失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14:10 法制早报

  北京久负盛名的大栅栏、什刹海地区即将被改造,换来的是将是整洁的房舍,可是失去的呢?日前,记者兵分两路实 地采访——

  旧城改造 那些失去的和存留的

  □专题策划 申欣旺

  编者按

  就像当年北京城墙存废之争一样,大栅栏、什刹海这些已经贴上沧桑标签的地方,也许很快将名存实亡。危房如风中 之叶,记忆将残缺不全。

  □本报记者李亮

  大栅栏北到前门,南到珠市口,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长不过270多米,宽不过5米,却集中了七八十家商 店,家家都是名牌老字号,约1平方公里的地方容纳了5万人。这就是大栅栏的最直观写照。

  躲在闹市繁华后面地却是拥挤不堪的交通,年逾百年,几近倒塌的住房区,同时也是下岗职工、低保人员、高龄老人 的聚集地,牵出的还有充斥四处的假货和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在北京社科院眼里,这里是北京的“贫民窟”,是北京的“农村 ”,也是北京市危房改造计划的重点区域。

  两只石狮子孤傲地站在房瓦的两端,远眺远方,似乎不屑周围喧嚣的一切,它们的脚下一片狼籍,胡同小巷里到处散 落的三合板,已经被“开膛破肚”的老房,破砖烂瓦堆积在胡同一角,连门上的封条印都在风中飞舞着。

  目光所到之处,只有一家百年老店像它头顶的石狮子一样,依然故我地挺立着,根据大门以上已经褪色的字号,从右 至左为:“安寓福来店客商”,这家百年老字号的客店扎根在西打磨厂街的胡同深处,是当时的商人休息住宿的旅店。

  几个搬运工人穿梭在这家百年老店的门洞子里,只有他们抬柜子的吆喝声才让人意识到这里还不是如此寂寥,为已经 人去房空的胡同小巷添加些许生气。

  “这是百年老店,我出生在这里,整整生活50年。”福来店的主人正在指挥着搬运工人。走到福来店的院子里,仿 佛回到了明清,院落以及阁楼设计完美地再现了百年前的生态图。

  现在百年老店的生命也在随着大栅栏的危房改造划上句号。

  “这下面埋着佛像,是空的,直通西边的庙宇。”院落主人踩着院子中间的地面,也许在搬家的时候,许多童年的回 忆又逐渐清晰。

  胡同口揣着手站着的老人,弯着腰盯着旁边的空房子发呆,像老照片一样的静谥,时光仿佛在此定格。

  有媒体曾说,“大栅栏是北京的贫民窟”,它是北京最早的商业街,这里有北京第一家劝业场,有北京第一家照像馆 ,有北京最早的澡堂,有北京开业最早的酱菜园,有“臭”名远播的“王致和”臭豆腐,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肯德基。

  而位于大栅栏北出口的打磨厂街既是大栅栏住宅区中的重灾区,也是商业街中的商业街。几十年前,这里聚集了各种 各样的手艺人,有各种独具特色的老字号,曾经车水马龙,北京一景,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几十年前,你可以在这里品着大碗 茶,摇头晃脑地享受胡同里的“京味儿”。

  一切只停留在老人的回忆中,年轻人的想象中。当重新踏上打磨厂街时,除了断壁残桓,空荡荡的房屋,街角上站立 的老人,冷清的小巷,歪斜的木制电线杆,几乎看不出任何老字号的征兆,这里甚至比旁边的大栅栏街要冷清许多。

  这里就是北京市政府在大栅栏进行市政规划和危房改造的第一批区域,也是重点区域。如果西打磨厂街进行顺利,会 给以后的大栅栏改造提供有利条件。

  在胡同里的墙壁上,到处可以看见“致前门地区市政道路搬迁居民的一封信”,落款是前门地区市政道路工程指挥所 ,各种颜色的纸贴满了大街小巷,有“三致……”,有“四致……”,有“五致……”,仿佛一直在给居民一种紧迫感。

  与之相辉映地是各种售房信息,同样用五颜六色的纸贴满了大街小巷。

  还没搬走的居民这些日子热议的一直是搬迁问题,掰着手指头细数截止日期,双眉不禁都紧锁在了一起。

  “住了几十年,邻里街坊都有了感情,谁愿意搬走!”蹲在胡同口抽烟的老刘这些天一直在胡同口打发时间,见到熟 人就聊天,没人的时候就自己抽烟回忆往事。

  60多岁的黄大妈始终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当强制拆迁的时候,她哭得稀里哗啦的。这事在她们的杂院里都知道。

  记者从西打磨厂打二社区居委会了解到西打磨厂原住总人口数将近1万人,现在已经搬走了大多数。居委会孙主任还 连连摇头:“你来得太晚了,人都搬走了,可能你再来晚几天,这里已经成废墟一片了。”

  “这里房子的历史久远,有些是明清时代的老房,严格意义来说,全都是危房。”

  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所长王世仁说,大栅栏街区是北京建筑物密度最高,居住条件最差,火灾隐患最大,交通疏导最难 的地段之一。然而那些古风民俗,京城文脉全都融合在这些落后的现状中。

  根据当地居民的介绍,这里住的都是一些工薪阶层,收入低下,下岗职工比比皆是,低保户在这里也占有一定的份量 。而住户中以北京原住民为多,多是土生土长的老人,目睹了新中国的成长,以及大栅栏的兴衰演变。

  今年79岁的赵大爷在这里生活了79年,俨然已经是大杂院中的一部分,“我对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特别 熟悉,甚至谁家的花盆里新开朵花,谁家新添一口人,我都清楚。”

  在一个昏暗的小屋里,赵大爷正在炉子上烧水,屋内两间,加起来不到20平米,走进屋里像回到明清,赵大爷说这 间屋子祖上留下来,就再也没翻盖过,手所摸到的墙和砖都是古代原封不动的“真品”。

  赵大爷平日里很少开灯,为了省电。当适应了屋内的黑暗,才能逐渐辨别出屋内的格局和陈设,赵大爷把爱人的遗照 摆在桌子上,每天擦拭一遍。屋里的一间是赵大爷的卧室,墙上爬满了霉菌,散发出一股股的霉味,旁边的柜子和箱子还有墙 角结满了巨大的蜘蛛网,屋内长期黑暗,偶尔一次的开灯会吓的飞虫乱飞,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人坐卧起居的家,所能感受到的 只是一种空洞,一种寂寞,还有一个高龄老人的孤单。

  赵大爷很满意他的家,从小就生活在此,现在已经有四个儿子。他闲余时开始修补自己的小屋。他得意的指着窗户, 一个硬纸板糊上的所谓“窗户”,旁边还有风“嗖嗖”地吹进来,这是赵大爷前两天自己补上的。

  由于搬迁,大栅栏胡同中的居民个个人心惶惶,原本打麻将的也不打了,似乎都在等着新形势的变动。

  老周住在打么厂街义兴巷,今年50多岁,下岗在家,给老街坊帮忙便成了他的主业。全家三口人,挤在一间30平 米的屋内,夫妻双双下岗,儿子的搬煤工作是现在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老周的房子也有百年历史,屋内杂乱,睡觉时拉起横 在屋中间的帘子,把床割成两半,他们三口就是这样一直生活过来的。老周最烦地就是碰上阴雨天气,一下雨屋子就要漏水, 虽然修过不知多少次,但总是堵住那边堵不住这边,一下雨全家脸盆就同时招呼上,“叮叮咚咚”的,周家人早已习惯。

  据当地居委会介绍,搬迁房价按每平米8000元,住在胡同小巷里的居民往往住房面积仅30平米左右,拿到的现 金这么算下来只有24万元左右。

  这也正是居民情绪不满的原因之一,“24万元在市区里基本买不到房子,有很多人宁愿去郊区租

廉租房,还有的已 经远赴他乡,告别了故乡北京。”家住西打磨厂街一个大院里的老陈气愤地说。

  经了解,北京市政府的市政规划准备将大栅栏扩宽成步行商业街,并且改造危房,保留一部分古城原貌,还有一部分 留作商业开发。

  如何解决大栅栏地区的保护与改造、开发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最大的焦点。那些生活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已经深深 地刻在这里的老城居民并不感兴趣,人人都在问的只有一句话:大栅栏,你会消失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