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身怀六甲与敌人周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8:11 潇湘晨报

  

身怀六甲与敌人周旋

  ★彭儒和丈夫陈正人资料图片

  ★彭儒(前排左二)与女战友的合影。后排左起为康克清、钱希钧、周月林、贺子珍,前排左一为曾碧漪。资料图片

  ★虽已93岁高龄,但历经战争洗礼的彭儒身体依然硬朗。 记者 邹爱华 摄

  1月22日是湘南起义爆发78周年纪念日,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赴北京采访了当年曾经参加湘南起义的老战士、老红军、93岁高龄的彭儒老人。她是见证了“朱毛会师”的唯一幸存的女战士、从井冈山上走下来的唯一健在的女红军。据了解,目前从井冈山上下来的老红军仅有3人在世,即萧克(湖南嘉禾人)、李立(江西永新人)、彭儒(湖南宜章人)。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提起当年的岁月,老人再次唱起了那首当年在井冈山广为传唱的歌曲,也将记者带进了那段沧桑动情的历史……

  14岁参加湘南起义

  “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余部发动湘南起义前,就驻扎在我们家里!”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彭儒老人思路十分清晰。

  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余部辗转闽赣边界,经广东进入湖南,于1927年底到达湖南宜章县的蟒山洞。部队在蟒山洞经过休整后,击溃了国民党许克祥的第二十四师,并驻进了宜章县城以南的碕石彭家。

  彭儒就是碕石彭家人。当时,年仅14岁的彭儒正在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读书。在碕石彭家,朱德、陈毅等人计议,湖南的革命基础比较好,如果利用这一机遇发动革命运动,可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互相策应配合,发展成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于是,他们决定发动湘南起义,并在碕石彭家准备起义事宜。

  这时,彭儒正好放假在家。哥哥、姐姐、嫂子们都相继加入了朱德、陈毅部队,并成为其中的骨干。见此情景,彭儒也耐不住了,当1928年1月22日,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智取湖南宜章城,揭开湘南起义序幕时,她也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起义。

  “湘南起义的时候,我才14岁,主要是当宣传员,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等。”提到湘南起义,彭儒老人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起了一个小故事。

  那是湘南起义爆发后不久,为了充实革命力量,彭儒和女战友们一道,负责发动群众投身革命的工作。有一天,她们来到了湘南的一个小山村,将村里的村民召集到一起,然后一边向村民散发传单,一边振臂高呼:“乡亲们,工农革命军是我们自己的队伍,我们要联合起来,工农兵解放万岁!”由于天气寒冷、空气干燥,再加上连日奔波、过度劳累,这时,一股殷红的鲜血突然从彭儒的鼻孔里渗了出来。当时彭儒有点慌,但很快就镇静下来。她默默地走出人群,从路旁摘下一片树叶,揉成一团,将鼻孔堵上,又重新走进了人群,对乡亲们喊话……

  和陈毅充当男女分界线

  “彭老曾经和陈毅一起给部队划分‘三八线’!”陪同记者采访的中央纪委工作人员介绍说。

  原来,由于部队没有固定的夜宿地点,经常睡到老百姓家里,往往借来门板和稻草,往地上一铺,就算是床了。有时,地方小、房子不够用,大家就挤在一个房间里,男的一边、女的一边。因为彭儒年纪小,所以大家就把她放在中间,以区别男女界限。而陈毅作为领导,也被安排在中间,两人就算是男女的“分水岭”了。每到这时候,陈毅老是开玩笑说:“你看,我们男女界限分得多清呀!”

  1928年上半年,湘南起义部队转战湖南南部,先后占领了宜章、郴州、永兴、资兴、耒阳等县城,并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彭儒也在这一时期加入了红四军29团。

  “侦察”毛泽东的伙食标准

  1928年7月,红四军29团因受某些人的影响,冒进湖南,攻打郴州。结果,这一仗打败了。彭儒没有退缩,她毅然跟随部队转移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

  井冈山上,粮食、衣被、住房、医药都十分紧缺。彭儒所在的部队,枪支少、妇女老少多,问题尤为突出。当时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老百姓除了自己吃用外,剩下的就不多了。到了冬天,寒冷刺骨,许多战士没有棉衣,有的还打着赤脚。可盖的东西也很少,有的同志干脆把稻草塞在夹被里,说这叫“金丝被”,当时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哪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提起井冈山的艰苦岁月,彭儒老人的儿媳妇向记者说起了当年发生在彭儒身上的一件往事。

  那是1928年秋的一天,毛泽东正和贺子珍坐在一起吃饭。“子珍姐!”随着一声清脆的叫唤,彭儒闪进了屋里。毛泽东和贺子珍很喜欢这个小妹妹,便叫她坐下一起吃饭。彭儒坐在饭桌边,却并不吃什么。待毛泽东一碗饭快吃完的时候,彭儒突然伸过头去,瞧了瞧毛泽东的碗,然后就起身告辞了。彭儒的奇怪行为,让毛泽东和贺子珍觉得很奇怪,却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小彭儒是来“打探情报”的。原来,彭儒听见了一些战士的风言风语,说:“毛委员表面上跟我们吃一样的饭,实际上好东西都放在碗底了。”彭儒很生气,便去一探虚实。经过几次打探,结果令彭儒很“失望”,毛委员吃的无非茄子、辣椒之类的菜,根本没有肉,和战士们吃的没有区别。

  这件事引起了彭儒由衷的钦佩。彭儒的一生十分节俭,直到现在,老人还保持了穿着朴素自然、吃饭简单不浪费的良好生活习惯。

  贺子珍帮忙写“情书”

  在彭儒老人的家里,记者见到了一幅她和丈夫的合影。彭儒老人指着丈夫告诉记者:“他叫陈正人!我们是在井冈山结婚的!”

  陈正人是江西遂川人,是解放后江西省委第一任书记,后调中央任建筑工程部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农业机械部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等职。

  “贺子珍还帮我写过‘情书’呢!”谈到和丈夫的爱情,彭儒老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和丈夫相识相爱的往事。

  1928年9月中旬,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攻占遂川县城,彭儒也跟着部队来到遂川。一到遂川,彭儒和几个女战士就忙着写标语。忽然,一位赤着双脚的青年人走过来热情地和她们打招呼。他走后,彭儒忙向别人打听,才知道他就是中共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第一次见面,陈正人就在彭儒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因为都在边区特委工作,两人接触的机会多起来了。彭儒的活泼、热情,使陈正人逐渐萌生了对她的爱慕之情。一天,彭儒突然收到了一封陈正人写给她的表达爱慕之心的信。她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去找嫂子吴仲廉和贺子珍,两人都很赞成,贺子珍还提笔帮彭儒写了回信。

身怀六甲与敌人周旋

  

身怀六甲与敌人周旋

  不久,这对革命伴侣就在井冈山上结合了。结婚时,没有房子,也没有床和被子,连很普通的结婚仪式都省略了,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结了婚。结婚后第二天,彭儒还是和往常一样与朱德的夫人康克清住在一起。过了不久,陈正人来找彭儒,康克清觉得很奇怪,便问彭儒:“这是怎么回事呀?”陈正人高兴地告诉她:“我们不久前已经结婚了。”康克清当时装作很生气的样子,打了彭儒一下,说:“你这个小鬼,这么大的事也不告诉我一声。”

  一连20多天靠熬汤充饥

  1929年1月13日,湘粤赣三省的敌军分三路进攻井冈山。当时坚守井冈山的红军不到1000人,经过7天7夜的浴血奋战,井冈山失守。陈正人迅速组织部队和群众撤退,当部队和群众安全撤走后,他才和彭儒及特委委员王佐农一起向深山老林转移。

  那年冬天出奇的冷,一连下了40天大雪,厚厚的积雪把山路都封死了,很难辨认方向。彭儒他们拄着竹棍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而此时彭儒正怀着第一个孩子。为了防止敌人搜山,当晚他们住进了山上的一个草棚。第二天一早,搜山的敌人来了,陈正人拉着彭儒冲出草棚迅速地向更高的山上爬去。“嗖,嗖!”子弹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他们机智地躲到一块山石后面,没被敌人发现。晚上,陈正人、彭儒同荆竹山的乡长、支书一起去发动群众,逐渐收容了一些被打散了的部队,恢复了游击队。为了搞到粮食,他们趁天黑摸回村子,在被烧毁的房屋废墟里把烧焦的谷子一粒一粒地捡回来,带到草棚里用手慢慢地搓出米心,和着野菜、竹笋熬汤喝。一连20多天,游击队全靠这些东西勉强充饥。

  就这样,陈正人和彭儒带着游击队员们与敌人四处周旋,不断地骚扰和打击敌人,使“会剿”军在井冈山上不得安宁,直到红军游击队把“会剿”军赶出井冈山。

  1929年秋,陈正人将彭儒送到江西省永新县大湾村生孩子。孩子生下3天就送给了附近一个老表抚养。后来,这个孩子6岁那年生病,因没钱医治夭折了。

  长征路上因病返回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中央将彭儒列入了参加长征人员的名单,而陈正人却留守苏区。夫妻俩面临生离死别,但彭儒没有多想,她将儿女私情抛在一边,毅然踏上了长征路。

  然而,队伍出发两天后,因为过河受了凉,彭儒开始打摆子、发高烧。当时,董必武见她病得不轻,就要她留下。就这样,她回到了井冈山,和丈夫一起在井冈山一带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直到1935年苏区中央分局决定,要她随同丈夫陈正人突破封锁线去白区治病,她才离开了苏区。

  1937年5月—6月间,彭儒和丈夫在经历千辛万苦后,先后来到延安。夫妻俩在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见他们俩都还活着,非常高兴,并给予了他们很大安慰和鼓励:“你们这些留在苏区的同志能冲破艰险,战胜敌人,来到延安,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许许多多优秀的同志都牺牲了,但是红军是不可战胜的,红军的党员、红军的干部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时候,抗日战争已揭开序幕,彭儒和丈夫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抗日战争中去。

  回忆起这些往事,彭儒感慨万千,她说:“湘南起义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而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在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斗争中,许多革命志士都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作为幸存者,感到十分幸运。现在我老了,不能再为国家出多大的力气,但我衷心地希望党员干部要继承老一辈的传统美德,时刻把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体谅群众的温饱冷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