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民生热点 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8:54 天津日报

  蓝图再就业服务公司是家政界小有名气的企业,涉及服务单位30余家,服务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经理李兰云曾是床单厂一名下岗女工,几年来通过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的扶持和个人的努力,公司已拥有员工500名,其中安置下岗失业“4050”人员占80%,她个人也先后获得再就业带头人、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稳定一个下岗职工,就是稳定一个家庭。为了让更多的“李兰云”再就业,市委、
市政府从构建就业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大势出发,把解决好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来谋。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用力方向,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截至“十五”末,全市从业人员数比“九五”末净增52万人;同时,社会保险完成“五险合一”的架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覆盖人数分别达到200万人、292万人、197万人、160万人、150万人。统筹企业养老金待遇水平达到765元,比“九五”末增长32%,人均待遇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数98元;领取失业保险人数由“九五”末的8.8万人,减少到“十五”末的不足4万人。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达13.7%,比“九五”期间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拉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36.5个百分点,年均拉动7.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九五”末降低4.2个百分点。

  就业增长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最根本的权益。

  “十五”期间,本市明确提出促进就业的四个着力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发挥政策打捆、效应聚集的帮扶促进作用;在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上完善各种优惠措施,形成多渠道就业格局;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上加大力度,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提高劳动素质,变单纯的政策支持为增加其市场竞争力,从“输血”机制走向“造血”机制方面下功夫。

  “十五”期间,天津率先在全国实施的扩大再就业政策优惠范围,提高创业贷款资金支持额度,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推行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三者联动等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和工作机制,成效显著,影响广泛。

  一是政府促进,制造“饭碗”。全市从增加就业岗位数量、消化下岗失业人员历史存量、分流下岗失业人员增量和控制失业人员常量四个方面入手,为职工群众制造“饭碗”。先后出台67项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形成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和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等一整套具有天津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累计投入就业再就业配套资金18.5亿元,为扩大就业岗位提供政策、资金和体制保障;通过完善服务平台,全面加强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供需双方搭建有效对接平台;对改制重组和工业战略东移企业,坚持“人员随着资产走”,指导企业综合运用职工持股、经济补偿、社保关系接续、鼓励灵活就业等劳动保障政策,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实现改制不丢岗,分流不下岗,转业有新岗,促进企业改制与稳定就业双赢;通过实行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办就业再就业公益性公司,把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再就业,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全市组织开发了交通协管、治安协勤、园林绿化等九大类公益性岗位,组建公益性再就业公司322家,累计安置“4050”人员4.7万人。

  二是创业培训,自造“饭碗”。天津在全国率先开展创业培训指导活动,引进和推广国际劳工组织的SYB、IYB和EYB等先进的创业方法。通过创业示范项目的推广,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后续技术支持服务,实现了单纯依靠政府帮助的“输血型”就业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造血型”就业机制转变,探索出以创业培训为龙头,项目嫁接为纽带,小额贷款为扶持的新型模式,构建了以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服务和宣传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服务“一条龙”帮扶体系。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1.3亿多元,7600余人成功创业,带动6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创业培训活动的成功开展,相当于在不要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创办了6个万人以上的大型企业。

  三是灵活就业,自找“饭碗”。鼓励灵活就业,促使劳动者自找“饭碗”,关键是解决好就业的稳定性。“十五”期间,天津在全国率先尝试灵活就业政策创新,对已实现灵活就业的下岗职工,政府给予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补贴,给劳动者自己寻找的“饭碗”系上保险带。既调动了下岗失业人员自找“饭碗”的积极性,又实现了隐性就业显性化,用社会保险的连续性促进就业岗位的稳定性。全市共有8.8万名困难企业下岗职工通过灵活就业实现再上岗。

  多项措施并举,多种方法并用,使本市的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呈现了就业总量增加、就业结构优化、职工收入增加的喜人局面。据统计,“十五”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达到538万人,比“九五”末增加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到305万人,比“九五”末增加8.4万人。全市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达到82.8万人、226万人、229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与“九五”末相比,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3和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67万人,比“九五”末提高了8.3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的优化,带来的是职工收入的增加。城镇单位二、三产业人均劳动报酬水平比“九五”末年均递增13.6%和14.9%。

  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让更多的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伤有所助”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保障从政策源头入手,加大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完善力度;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需要出发,着力解决劳动保障深层次矛盾;从促进就业、完善社保、维护权益等诸多民生问题同步改革出发,增强人文关怀。

  一是以人为本,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养老保险“低费率准入”办法和医疗保险个人参保办法,使养老、医疗保险进入门槛低、参保缴费简便、兑现结算及时,满足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体私营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权益。“十五”末,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比“九五”末增长32%。自2003年开始,本市将统筹外养老金全部纳入社会化发放,消除了统筹外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连续两年,为企业退休人员增加50元生活补贴,使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由“九五”末的576元,提高到765元。为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2003年本市对1106家困难企业,实施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办法,实行由政府补贴、企业和主管部门共同筹措资金的保障制度,将25万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基本解决了他们“病有所医”的难题。

  二是超常运作,认真解决群众关注的看病难问题。从2001年开始,全市相继建立了由门(急)诊大额医疗补助、大额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三个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建立起“统账结合”、“大病统筹”、“医疗救助”三个保障平台,共覆盖人群199.04万人,一次性解决25万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4.3万名在职职工的大病统筹医疗保障问题,筹集救助资金1600万元,对2万余名因患大病、重病造成家庭生活较大困难的人员实施了医疗救助,年人均救助662.6元。为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全市分别降低了一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提高了一级医院统筹基金报销比例,合并了特殊病和门诊的起付标准,放宽了特殊病种用药和检查范围,调整了门(急)诊大额医疗费补助比例,直接受益人群达10万人,减轻参保人员负担2051万元,人均减负205元。与此同时,还相继出台了两项政策:降低部分退休人员门诊起付标准,使2.25万名退休人员直接受益,人均达137元;合并了两类特殊病起付标准、降低了60岁以上退休人员的门诊起付标准,提高了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老工人的医疗保险待遇,使29万名参保患者受益,共减负4930万元,人均减负170元。与此同时,为方便参保患者就医,建立了遍布社区、延伸乡镇的医疗服务网络,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现象。

  三是完善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本市从政策、制度、机制三方面做好管理这篇大文章。到“十五”末,全市已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一”征缴,联合稽核,确保基金安全和平稳运行。2004年底,在全市开展医疗保险反欺诈行动,并适时建立与医疗保险运行规律相适应的医疗保险诚信评价制度。针对本市遗留的老工伤人员待遇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将老工伤的医疗费、伤残费等有关费用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使6万多名老工伤人员的医疗待遇有了保障。针对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本市将实施医保前已经在社会办理退休人员,破产企业退休人员,无军籍退休人员,民政部门代管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军队退休干部等五类特殊人群纳入医保范围,一次性解决3万余人的看病就医问题。

  “十五”期间,本市“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健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保障功能和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经办更加规范,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多险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功能初步显现,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总规模达到143亿元,基金支出142亿元,收支基本平衡,基金风险降低,退休人员的待遇能够得到切实保障。

  本报记者穆秀玲张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