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5年暨“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公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9:25 首都之窗

  

2005年暨“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公布

  1月2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发布“2005年暨'十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5年暨“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公布

  主持人刚刚宣布散会,于秀琴就被记者团团围住

  

2005年暨“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公布

  首都之窗网、千龙网对发布会进行全程网上直播

  一、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宏观经济效益继续改善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1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814.5

  11.1

  第一产业

  97.7

  -1

  第二产业

  2100.5

  11.7

  第三产业

  4616.3

  11.2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4%,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0.9%,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7.7%,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基准调整历史数据的结果,“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超出“十五”计划目标2.9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7%、11.7%和12.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32.7:64.8变化为2005年的1.4:30.9:67.7。

  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05年,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44969元(折合545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是2000年的1.9倍。

  万元GDP能耗、水耗继续下降。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能源消费量550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增幅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为0.81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3.9%,降幅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全市总用水量34.5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3%。万元GDP水耗为50.9立方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9.8%。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200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GDP的比重达到5.6%,提高0.4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第一产业:粮食增收。自2004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指示,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接补贴,全市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13年下滑的局面。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19.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4%,增幅高于上年15.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94.9万吨,比上年增产35.3%,增幅提高14.4个百分点。

  都市型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果。全年农业观光园达512个,比上年增长39.1%,观光旅游收入4.1亿元,增长49.3%;民俗旅游户8691个,接待人数为770万人次,增长28.4%。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全年种业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6%。

  第二产业:工业结构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78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05.4亿元,增长13.1%,增幅回落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产业增势稳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7.5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20%,增幅高于上年2.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150.5亿元,增长12.6%;全年汽车产量58.6万辆,比上年增长8.8%,其中轿车22.1万辆,增长47.1%。“十五”期间,全市累计生产汽车179.5万辆,年均增长36.1%(“九五”时期汽车产量年均下降6.9%)。资源型工业发展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下降39.9%和32.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分别下降10.4个、8.9个和12.7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7.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391.1亿元,下降1.2%。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4%,比“九五”时期提高2.5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8.1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51.8亿元,增长29.5%;上缴税金70.3亿元,增长27.1%。

  “十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比“九五”时期提高0.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2005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于上年4.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较快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4.7%,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其他主要行业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3%,比“九五”时期提高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4.8%升至2005年的67.7%,上升了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发展最为突出的是房地产业,“十五”期间房地产业年均增速高达19.7%,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7.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6%升至2005年的7.2%,上升了2.6个百分点。

  三、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2005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幅低于上年5.4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有所下降。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回落,2005年仅增长3.5%,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10.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58.3%降为53.9%。

  生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完成投资(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1302.2亿元,增长2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1%,比上年上升4.4个百分点。

  投资向薄弱领域倾斜。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10.7亿元,增长31.8%,增幅比上年提高24.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6%,比上年上升3.3个百分点。二是农村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个百分点。三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投资增长加快。2005年,生态涵养发展区投资增长23.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8个百分点,并分别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12.1个、10个和17.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857.4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倍。五年间投资年均增长17.7%,比“九五”时期提高8.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5974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2260亿元,分别相当于“九五”时期的3倍和1.6倍。

  四、消费市场热点扩散,结构升级趋势平稳

  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吃、穿、用、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为748.7亿元、281.5亿元、1638.7亿元和233.9亿元,分别增长16.1%、16.3%、6.5%和16.2%。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662.9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7倍。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8%,与“九五”时期持平。

  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十五”期间,“住、行、讯”类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五年累计销售商品房10084.3万平方米,是“九五”时期的4.2倍。2005年,全市销售机动车57万辆,其中新车37.2万辆,分别为2001年的2.5倍和2.3倍。城市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居民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7%,高于2000年7.6个百分点。

  五、对外开放水平提高,集散能力增强

  外贸规模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2005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125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地方企业进出口总值403.2亿美元,增长43.6%。北京已成为北方主要的进出口集散地。

  “十五”期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和地方企业进出口总值累计分别达到3927.4亿美元和1147.6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和2倍。

  外部需求强劲增长,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2005年,全市出口总值30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地方企业出口171亿美元,增长61.1%,增幅分别比上年上升28.3个和17.1个百分点。地方企业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分别达到89.9亿美元和120.5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2.6%和70.5%(两者有交叉部分),比上年分别提高3.9个和3.4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2005年,全市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136个,比上年增长18.3%;合同外资金额65.2亿美元,增长4.2%;实际利用外资35.3亿美元,增长14.4%。

  “十五”期间,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7821个,合同外资金额219.6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90.8%和87.3%。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123.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4.6%。

  入境旅游较快增长。2005年我市接待入境旅游者36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外国人311.6万人次,增长16.2%。全市旅游外汇收入36.2亿美元,增长14.2%。

  “十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4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148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21.3%和21.4%。

  六、市场价格平稳运行,财政金融形势稳定

  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市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高于上年0.5个百分点;其中,低收入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

  生产价格指数涨幅有所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3%,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1.4%,分别比上年下降1.7个和2.8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保持较高增幅。2005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增长15.2%、35.4%、15.3%和41.7%。地方财政支出1050.9亿元,增长17%。

  “十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累计分别达到3244.4亿元和3871.5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7倍和2.6倍,年均分别增长25.3%和18.4%。

  贷款适度增长。2004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信贷规模给予严格控制,贷款一直处于适度增长。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15335.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5年初增加1993.1亿元,同比多增7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分别比2005年初增加354.7亿元和1159.4亿元,同比分别少增256.1亿元和67.6亿元;票据融资比年初增加354.7亿元,同比多增362.9亿元。

  2005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28970亿元,比2005年初增加5093.6亿元,同比多增1764.9亿元。

  七、社会形势保持稳定,市民对和谐社会认可度较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53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其中,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9%,增速高于20%高收入户4.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递增10.4%,高于“九五”时期3.3个百分点。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0元,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其中,20%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6.7%,增幅高于20%高收入户11.4个百分点;山区农民收入增长19.7%,高于平原农民11.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9.9%,高于“九五”时期3.7个百分点。

  2005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分别比2000年降低4.5个和3.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5年末,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1%,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仍处于2.3%的可控目标内。全市共安排19.9万名失业人员就业,6.8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城市社会保障水平提高。200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520万人、574.8万人、394.6万人和328.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60万人、90.8万人、86.6万人和69.9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5.5万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2005年末,全市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0.6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49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参合率为81%,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7.8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

  多数市民对本市实现和谐社会充满信心。市统计局在2005年开展的北京市和谐社会建设居民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态度是积极的,有半数(54.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北京的社会是和谐的;有七成以上(74.1%)的被调查者认为未来五年个人的生活会比现在好;有近七成(68.2%)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目前的生活是幸福的。

  总的来看,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