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咋来的 年的传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1:13 新文化报 | |||||||||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无暇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代老百姓就有在除夕时画二神在桃木之上,悬挂于大门之外,用于驱鬼辟邪。当时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后来,后蜀国君孟永在除夕时令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他还亲自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副对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非常喜爱春联,并下令推广。据说,有一次他出宫观看春联,见有一户未挂春联,问清楚是一个杀猪阉猪户,不会写字,便笑着帮那阉猪户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那屠户猜出赐联的是当今皇上时,舍不得将这副“御宝”贴到门外,就挂到祖宗牌位两边了。 包饺子 据考证,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何要在年三十儿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皆宜,贵贱无分。 传说,年三十儿晚上,慈禧太后要将宫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晋、夫人、格格全召到殿上,子时一到全在长案上包饺子,包得又快又好的赏银子,接着众人一起吃饺子。过年时,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故古人誉饺子为天下通食。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苏州古城在春秋时代为吴国国都。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建成后吴王大喜,称为“阖闾之城”,大宴众将群臣庆功。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伍子胥料吴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伍子胥的随从们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福”字倒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为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上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是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除夕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开始于南北朝,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暧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放爆竹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 除夕年三十儿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压岁钱 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压岁钱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唐朝时期,宫廷盛行春节散钱,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节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于晚辈。民国时期,方空圆钱基本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予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本报记者 姚兰 王琳 整理(新闻编辑:曲兆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