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生活政治”进入考研试题的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6:33 民主与法制时报

  □高君波

  2006年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于14、15日举行。据考生反映,政治试题相对比较容易,与国家新政策结合 得比较密切,比如个人所得税调整等,一些考题考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头条新闻(《广州日报》)。

  相信很多人得知这个信息都会大吃一惊。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不要说是研究生这类成人考试,就是初中、高中生 的政治考试题目,一般也都是“以国家权利、人类解放”等题材为主的硬题材,要想考得高分,惟一的办法是死记硬背。想不 下苦功夫背书,恐怕“门都没有”!

  但事实上,由于时代的发展,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政治的关心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些充满了概念、 理论的“硬政治”,并不为更多的人所关心。在考试题中出这类题目,不过是为考试而考,学生也是考试完就忘记。这样的考 试,对于考察学生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研究生考题由“硬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变,把与百姓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日常话题作 为考题,不仅仅是一场考试题的小变化,更是涉及到人才培养的观念问题。

  记得在去年6月,湖北一家媒体邀请以英语为母语的“老外”进行了一次考试,面对中国高考的英语试卷,这些外国

留学生仅仅是考了平均79分的成绩。一位老师还说:“如果专门考语法,外国人甚至考不及格。”连老外都“考不及格”的 英语考试,究竟要选拔什么样的英语人才?

  其实,我国学生的应试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是成反比,考场上春风得意,实际生活中甚至连鞋带都不会系。为什么? 这里面固然有家长溺爱等多方面的原因,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升学而设置的教学模式等,无疑是重要的 因素。只考察学生的记忆力,缺乏培养引导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使学生几乎成了“考试机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是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恐怕只是会读书的 学生,而难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生活政治”入研究生试题,考察的是应试者日常的“政治敏感性”,是平时从新闻 媒体上了解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的智慧和能力。它透露出的信息是,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使教 学逐步向学生实际靠近,向生产实践靠近,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生活政治”入研究生试题值得欣喜,但我们更期待它成为一个“指挥棒”,引出更多有关教学改革的新闻。这,也 许正是它的意义所在。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