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第一批义务兵两聚首笑忆峥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02:14 现代快报

  “别急,别急,咱们一个个介绍。”在马东华(照片2:第2排左3;照片3:第1排左1)的家里,刚翻出老照片,5位老人便争先恐后地回忆起当年军营里的生活。他们都是1956年1月15日在南京应征入伍的第一批义务兵,点滴往事他们都记在心头。

  为躲家属两次转移

  说起1956年中国第一批义务兵,老人都表示出义无反顾,“那时我们当兵可不想你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曾金生(照片1:第3排右1;84年,第3排左7)说,当时的老百姓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我还是家里的独生子,按照政策是可以享受特殊照顾,不用去服兵役。我们都是顶着外界压力,瞒着家人偷偷跑去报名的。”当年20岁的曾金生就这样“米已成炊”的,在5位老人中,他是参军年龄最大的一个。

  1956年1月15日,3个连共300多名新兵集合在南京钓鱼台119号(原南京政法干校)准备迎接他们的军营生活。刚住了一个星期,有一天夜里团里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们全部转移,浩浩荡荡的新兵们步行转移到了中山东路128号(原国民党财政部)。可是又没住上多久,团长又让大家转移了。

  “这次我们是打着背包,步行至下关,然后坐‘闷罐车’(货车)来到了镇江高资桑蚕养殖厂。”徐国强(照片1:第3排左;91年,第4排右1)对此记忆犹新,“我们还以为是要打仗了,后来通过多方打听才知道是部分家属闹的。他们因为担心家人一去不回了,三天两头涌来一群哭得十分悲伤的家属,部队也没有精力照顾他们,只好不停地转移。”

  艰苦生活苦中有乐

  “1956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水塘结着厚厚的冰层,我们就用石头将冰层砸开,拿茶缸挖水洗脸刷牙。”冰冷的水泥地上垫着一层稻草,再铺上一张白色的床单,这就是他们在当新兵时的床。“睡到半夜实在冷得不行了,我们就用雨披将自己裹住。”谢明喜(照片2:第1排右1)说,雨披不透风“捂”着挺暖和的。

  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是对于这帮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来说,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大家常常在生活找到乐子。“我们分到各个中队后,有次和训练团的人打篮球,那才叫好玩呢!”说起当年的趣事,老人们都停不了口。那次篮球赛徐国强他们中队以少胜多,“我们兵科的吴教员每看到自己队员进球就激动不已,进一球他拔一根胡子,到最后他连求我们不要再进球了,再进他的胡子都要光了。”老人们孩童般的大笑快要将屋顶掀翻了。

  多方寻找相聚是缘

  马东华说,战友之间的情谊是常人不能理解的亲密,因此退伍之后他就和吴宝华(照片2:第2排左5;91年,第3排右3)两人积极地寻找着同一个团的在宁老战友们。乡政府、党校、居委会、生产大队……今年快70岁的两人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穿过南京各条大街小巷,花了将近4个小时,只为找到去年搬了家的韩德宝(照片3:最后1排左7)。

  因为退伍回来的时间不一致,这给寻访工作带了很大难度,“有时找一个战友要花上好几年,但是找到一个就能串联上三四个老战友,其实大家都在相互地寻找。”在宁老战友的队伍就是这样慢慢壮大的,由1984年第一次聚会的29人扩大到了现在的80多人。

  再相见的战友们常互相串门子,一家有难大家帮。1991年时,马东华的爱人感冒引起腹水、心包积液、高烧不退,地方医院诊断为癌症。“我问医生是什么癌,他也说不上来。我立刻就想到找老谢,他可是海军医院的老专家。”谢明喜一检查后发现地方医院误诊了,“我爱人只是腹腔结核,经过他细心的治疗,很快就出院了。真是要感谢老战友呀!”

  现在每次谢明喜来他家串门,马东华的爱人便不厌其烦地向女儿介绍:“这是妈妈的救命恩人。”

  这时客厅传来了阵阵笑声,记者抬眼望去,曾金生、徐国强和马东华的爱人、小女儿围坐在餐桌旁,边欢声笑语地话家常边剥着干桂圆,其乐融融。

  临走前,老人们告诉记者,他们团里的部分陆军战友牺牲在了朝鲜战场和甘肃省大树乡战役中,这些人才是功臣,他们深深缅怀这些未能归来的战友。实习生黄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