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半月谈》:珠三角-建设新农村 面临四道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0:26 新华网

  珠三角,在人们眼中是流金淌银的富庶之地。东莞市2004年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为82.64亿元。2005年1至10月,佛山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关口。政府有钱了,人们富裕了,农村的面貌也变了。但是,近年来珠三角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也遇到了几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农民上楼容易就业“难”

  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办事处夏西村,记者看到,推土机已经推倒了200多户民房,打桩机正在打桩。村委会主任黎月玲介绍说,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里计划用10年时间拆除旧房,让村民全部搬进公寓高楼。

  类似夏西村这样“农宅公寓化”的景观,在珠三角工业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随处可见。据东莞市城建规划局前不久的调查,全镇26个行政村有11个村已经或正在筹建农民公寓。

  夏西村村民说,虽然大部分人支持“拆旧宅、住高楼”,但并不是每个人思想都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农民拆掉旧房后将失去房租收入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目前因农村耕地被征用而失地的农民已多达280余万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一度掀起私宅建造热,原因是部分“洗脚上田”的失地农民已成为依靠出租房屋或村集体分红为生的“食利阶层”。“农宅公寓化”的建新拆旧工程,将直接冲击这批人的收入来源,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震荡。

  记者在珠三角采访时了解到,大批失地农民参与就业的主动性不强。东莞市劳动局就业服务咨询科科长杨笑冬介绍说,2003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在广东省内率先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但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据调查,全市未就业的户籍劳动力共有17.7万人,其中只有7.7万人表示有就业愿望。杨笑冬认为,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失地农民有房屋出租收入或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因此他们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出去工作。

  有识之士认为,建设新农村,让农民住进楼房别墅,物质生活富足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培养、教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奋斗精神的新型农民。因此,今天的农民整体素质上台阶远比住房“上楼”更重要。

  农村集体经济还是“黑户口”

  以土地出租和物业管理为收入主要来源的村集体经济分配,是佛山、东莞等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较富裕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几千万元,有些村民小组一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也有1000多万元。以东莞为例,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083元,其中来自村集体经济分配2522元;2004年农村集体收入68亿元,其中40%以上用于村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支出。目前,东莞、佛山都在全力推行农村股份制改革,把村民组一级的经济社、村一级的经济联社改造合并成以村为单位的经济股份合作社。

  “但是国家没有明确政策保护这类经济组织”,东莞市农业局副局长何肖弟对记者说。东莞市政府委托农业局对这些经济股份合作社进行登记,于法律上并无依据,银行、工商等部门都不承认它们的法人地位。如果到工商部门登记,那么按规定就要到税务部门办理纳税登记。“这对农民不公平,因为经济股份合作40%的收入用于公共支出,如果还要收税,等于承担双重负担,还有什么收入?”如果到民政部门去登记,则只能定义为“社团”,不能开展经营活动。

  大家都习惯地称农村集体资产是集体所有,这个集体所有的资产由谁来代表?产权怎么明晰?这么庞大的集体经济总量怎么管理?这些问题是令当地政府感到棘手的难题。

  保“大病”的保险制度不保险

  2004年,南海区率先在佛山市实施以解决“大病”为主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南海农村参保人数近70万人,参保率97%,有效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但是也给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2004年,基金超支4600多万元,由财政兜底承担了。这种问题如果发生在中西部,这笔超支会使县财政难以为继。南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保科科长谭寅生介绍,制度实施初期,由于毗邻广州,南海部分参保农民因为有报销,本来可以在区内医院解决的病痛,有些人非去区外医院就医。一些人甚至还将小病当大病医,进了院就不愿出院。令政府部门更头痛的是定点医院花样繁多的违规行为。为了经济利益,医生诱导不需住院的参保病人也去住院,并且开“大处方”。

  为此,南海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紧急完善制度,加大了对定点医院及参保人违规行为的监管处罚力度,使基金超支、医院及参保人违规问题有所缓解。有关人士认为,如果医疗体制改革不配套,如果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医疗保险议案,发生在参保人和定点医院身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将十分严重。如果不加以遏止,基金超支将越来越严重,政府财政将不堪重负,整个农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就会处于崩解的边缘。

  养老保险:办了好事不落好

  南海区今年建立了对“全征地农村居民”开展基本养老保险补贴的制度。参保对象为征地后人均农用地面积(不含林地)低于0.22亩、年满16周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每人每月150元为计缴基数,按240个月即36000元为缴费定额。区、镇两级财政各负担25%,股份经济合作社负担50%,农民不需缴费。目前,全区有11万人符合参保条件,有2.1万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农民开始领取每月150元的养老保险补贴和每年100元的政府慰问金。

  工作人员不久就发现,领取这些补贴的其实都是一些富裕的农民,而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农民,没有享受到补贴。因为在珠三角一带,全征地的农民大都是自家有租房收入、集体有分红的农民。而没被征地的农民则比较贫困。在东莞,市政府拿出10亿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给每个到龄农民发放每月150元的养老金。当地最富裕的长安镇有农民抱怨:每月要我去取150元钱,真是很麻烦,万一在路上被车撞死怎么办?有关人士指出,养老保险“锦上添花”的做法,没有发挥很好的社会效益。现在农村最迫切需求的社会保障是低保与医保,如果政府将投入养老保险的钱拿出一部分用于贫困农民的低保,等于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记者 段羡菊 梁钢华 杨三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