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保卫春节 并非危言耸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0:59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在2006年春节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写的`1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针对近年来“洋节日”越来越走俏,本土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的现状,《宣言》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到哪里过年?

  民俗学家:洋节多,不只是时尚问题

  《保卫春节宣言》长达5000多字。高有鹏列举了端午祭被韩国人抢注为文化遗产、马头琴被蒙古国成功申遗等事例,逐渐引出话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文章向人们发问:年是什么?年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我们会过年吗?

  不仅如此,《宣言》甚至把保卫传统节日上升到了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这些年,洋节太多,它并不仅仅是时尚问题。”高有鹏写道,“我读了桑德斯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向世界各地插手文化发展的著作,多次同人谈到西方节日对东方文化精神体系的颠覆和销蚀。我想说,保卫春节就是保卫民族文化安全……节日,尤其是春节,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失,不能用洋节淡化之。”

  《宣言》指出,在今天“商业经济”等新的文化语境下,以春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日正在遭受考验。我们应该“保卫”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决不能让它在“洋节日”的“围攻”中丧失魅力。

  交锋:是文化自救还是危言耸听?

  《保卫春节宣言》发布后,迅速引起了反响,并获得了大量的签名支持。支持者还认为,年轻人崇尚过“洋节日”的风尚并不是健康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冲击。一些人甚至把高有鹏的举动视为对民族文化的自救。

  同时,质疑声也不断,尤其是很多农民表示,尽管现在的年味和过去相比是淡了,但是春节还没有到要拯救和保卫的地步。郑州市民任崇岳表示,“洋节日”在中国的火爆是表面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不需要保卫,认为春节会被“洋节日”取代的说法有点危言耸听。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提出“保卫春节”口号说明了学者的文化责任感和危机感,但是“保卫”这个字眼有些太悲观了。冯骥才举例说,每年春运期间,人山人海回家过年的场面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传统节日要保护更要发展

  越来越多专家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日”的流行正是“地球村”的特色,对于“洋节日”所代表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应该充分尊重。但另一方面,国人也要捍卫和守护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寻找新载体,从而更好地完成民族文化的过渡和传承。

  冯骥才认为,“洋节日”之所以在城市里更加流行,并且以都市青年为主要群体,这并不能责怪年轻人。“城市里不是没有年的情感,而是缺乏年的载体。”河南民俗学家高天星分析,“洋节日”在国内的流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商家炒作形成了市场消费商机;其次是媒体宣传引导放大了节日效应;第三是部分青少年追求新奇时尚。

  高天星认为,“洋节日”表面的火爆也从另一方面提醒国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值得重视。

  (据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