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公园几步之遥 他们从未去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2:10 新闻晚报

  这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群体,他们有的肢体残缺、有的面目扭曲、有的口齿不清。

  他们是麻风杆菌的受害者;麻风带给他们的,远不止肢体上的伤残。

  上海市皮肤病性病防治医院,就住着这样一群已经治愈的麻风病患者,虽然他们已没有传染性,但他们无法像正常的病愈者一样回到社会,于是,他们便寓居在宝德路这所医
院的几幢房子里,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此终老一生。

  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麻风病防治日,今年的这一天正好是大年初一,于是,慰问便提前到1月23日。正是这个缘故,记者才有机会来到平日鲜有外人出现的“麻区”,目睹了这些麻风病患者的真实生活。

  与病人擦肩而过

  院方并没有打算安排我进入麻区,虽然在这里生活的75个人都是治愈者,已没有传染性,虽然院方也试图消除人们对这一病症的恐惧,但他们还是不敢贸然向我提出这个要求,直到我先开了口。

  陪着我进入病区的是老院长陈家琨。他在这家医院工作了48年,他来的时候,这所医院就叫作麻风病院,收治病人最多时,有几百个。他说刚刚分配过来时,心里也有点怕,不是怕传染,而是怕那些患者的面容。因为麻风病的传染率很低,所以感染的机会并不大。可到了晚上,看到这些病人残缺的面容和畸形的肢体,还是心里发怵,不过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

  麻风病区并没有与医院的其他地方隔离开来。医院后面那座1935年的老房子,一边是门诊,一边就是病区。与一般病房不同,这里就像是患者的集体宿舍。瓶瓶罐罐、电视机、收音机、电饭煲,有些房间里还有煤气炉。

  老院长说,计划经济时期,病人的粮油关系都要跟着户口走,为了方便,很多人都把户口迁到了医院。病治好了,家却回不去了,也就长期定居下来。与一般住院部相比,这里是社会福利性质的,现在住下来的,都叫作休养员。他们中最年长已经有90岁,最年轻的也年过半百,这里就是他们在这个社会上唯一的立足之地了。

  病人见我马上侧身

  除了这幢1935年的老楼,旁边还有两幢成排的平房,也是麻风病人的住院区。在其中一幢的走廊里,一个人大老远地跟老院长打招呼,老院长忙介绍说我是记者,他向我笑了笑,然后侧过身,从我旁边走了过去。其实走廊并不窄,但他还是尽量远离着我。

  医院并不小,环境也不错,可老院长说,这些休养员基本不到病区以外的地方走动,他们都很自觉,怕吓到别人;他们也很敏感,怕别人异样的目光。三泉公园,离医院几步之遥,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辈子都没有去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聚在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

  在一间女病房里,一位丁阿姨正在缝衣服,可她双手的手指几乎都没有了,针就夹在只剩一截的指缝间。当我提出给她照张相时,她马上放下了手里的活,连声说,不好看不要照,其实她的面容没有任何异样,只是手足都畸残了。她的家人有的在无锡、有的在国外,说起他们,她一脸笑意,只说他们太忙了,不能经常来看她。

  病人间互助关爱

  那位刚刚在走廊里侧身而过的病人叫庄保根,他是这75个人里为数不多的肢体健全者。之所以留在院里,一是怕家人不接受,二是怕出去之后找不到工作,倒不如留在院里帮忙,还有点收入。医院里也希望有伤残程度轻的病人能帮忙照顾其他麻风病患者。休养员年纪都不小了,麻风病虽然治好了,但还有其他的毛病,有了像庄保根这样的病员,就可以帮他们推推轮椅,挂挂号,或者帮那些不能自理的人打饭喂饭,他们自己也愿意。

  这75个人里还有几对内部结合的患难夫妇,他们互相扶持,也为住院生活添了点亮色。记者见到的一家两口结婚7年了,男的65岁,女的69岁,都在医院里住了三四十年。那位男主人说话声音洪亮,思路也相当清晰,他说因为老婆有糖尿病,腰也不好,所以每月都给她买糖尿病奶粉和骨髓壮骨粉,这样,两个人的花销就比较大,不过政府发的那些钱,已经足够了。

  临走时,老院长跟我说,与一般的医院相比,我们麻风病区的条件挺差的,可在全国来讲,这里病区的条件算好的。作者:□记者 李胜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