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另类礼物高价人情困扰校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4:30 光明网

  从过去的一句“节日快乐”口头祝福,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贺卡、礼物、请吃,当成人社会的各种交际礼仪和欢乐表达,也辐射到青少年身上时,冬日校园内的这道独特节日布景也糅杂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另类”,使原本无可厚非的欢乐慢慢变了味。

  尽管已经放假,但由于临近节日的缘故,使原本冷冷清清的中小学校园附近也热闹起来。不少文具铺甚至提早开门,迎接前来购物、欢聚的“小客人”高峰。

  但记者发现,与以往精美贺卡、精致文具相比,成为今年流行元素的却是带着“三级玩笑”的另类礼物,而价格不菲的高档货也荣登“畅销榜”。

  “天屎”“呕像”当幽默

  “另类礼物”受追捧

  “是不是找‘魔兽卡’?是这些吗?”周末上午,广州市东山区少年宫附近的一个文具店老板,看到记者挑了好一会儿贺卡时,一边低声发问,一边捧着好几张“样板”。

  记者看到,“样板”上画的都是与最近一著名网络游戏有关的角色和情景,甚至还有不少血腥的话语和镜头。比如,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巫师”手举长鞭追赶野兽,地上满是骨架,但贺卡的祝福语却是“你再也躲不了,赶快接受我的祝福,不然我会一直追着你……”而一旁,不少中小学生却津津有味地翻着老板提供的更多样板,甚至有学生看到记者“迷惘状”上来“教授”一把:“这张是最新的巫师版本,你男朋友一定喜欢……”

  据了解,今年有一些充斥着“限制级”元素的贺卡及小玩意流入了市场,并受到部分中小学生的追捧。这些“另类礼物”主要以青少年喜欢的动漫人物为原型,配以出品粗糙、文字暧昧的制作而大行其道,有“露点”的“蜡笔小新”、因偷窥而“流口水”的“麦兜”、“杀人不眨眼”的“无间道”等等,“出其不意”地为“祝福”添上了“黄黑”色彩,而大受学生欢迎。

  “里面的东西挺搞笑的,比过去‘爱来爱去’的要刺激很多。”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的一群学生得意地说,“就是要别出心裁,要反传统,不然就老土了。”他们一边挑选礼物,一边还拿贺卡及小玩意上的“幽默”相互开玩笑——“天屎(使)的祝福”、“送给你我有屎(史)以来最有粪(分)量的礼物”、“你是我心中唯一呕(偶)像”等等,丝毫不觉恶心。

  大中学生买贵货

  为做人情争面子

  记者发现,“另类礼物”不仅内容“别出心裁”,而且价格也比传统礼物高出一档。比如,普通贺卡售价约在1至2元范围内,而“另类贺卡”却要3至5元。

  “厂家设计这些贺卡、怪玩意针对的买家就是小孩子,因为他们只关心有没有‘搞笑’、‘搞怪’成分,根本不在乎价钱。”体育东路一礼品店老板说,“出手都比前几届学生阔绰,像这两天生意特别好的,一天就能出差不多六七百张。”

  据了解,由于学生中存在“比谁更有性格”的风气,因此,学生们都唯恐被别人笑“老土”,只要“有创意”,掏多少钱也愿意。比如购买“另类贺卡”,他们大多成群结队地到一些小店“淘货”,一买就好几套,每人消费在30元以上,比起好几年前的“10元货”水平已经翻了两倍。

  此外,精致的“高档货”、“名牌货”十分畅销。在广州天河南一路的一家礼品店,各种各样的毛绒玩具、打火机、银饰一应俱全,而且价格不菲。“这段时间生意相当不错,而且光顾的一般都是大、中学生,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指定品牌购买及包装。”店主说,“比如这款Zippo打火机,虽然500多元,但却很受学生欢迎,在各种打火机中卖得最好。”

  据悉,随着信息的多渠道化,近几年礼品生意有衰落迹象,多数上班族都选择网络、手机等捎去祝福,而购买的主力军就落在了青少年身上。“大家买贵货最主要都是送给情人,但也有人是送给老师、同学做‘人情’,所以,多贵也愿意,只要送得出手。”正在选购丝巾的广大附中高二学生小钟向记者透露“行情”,“有的是拿利是钱,有的几个月前就把零用钱存起来,为的就是面子。”

  节日教育应提早

  宣扬正确交际观

  面对“另类礼物”和“高档品”的热销,不少家长相当焦急。一位罗姓家长说:“类似的笑话或是画面,连成人看了都会感到难为情,但十几岁的孩子哪能分辨是非曲直,见到好玩就买,却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

  而老师们更是头疼,见到校园充斥着“黄黑”幽默或奢侈习气,却难以管制,只能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围追堵截”,有发现“黄黑”笑话的贺卡或玩意就没收,并通知家长,共同约束。华师附中一位政治教师认为,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学生喜爱这种带有性和暴力暗示的礼物,这与当今的思想领域教育相对滞后不无关系。要在校园内阻击“另类礼物”,应从学生的思想知识入手,提高孩子的品位。

  “‘另类礼物’及‘高档品’都是节日礼仪庸俗化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个缩影。厂家和店家都是利用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猎奇、好胜、从众等心理,制造了这一年龄段孩子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的礼品,让他们感觉自己长大了,有交际的能力。”暨南大学传播系教授吴文虎解释,青少年不是不能过节,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能让这个属于个人社交的欢乐变了味。

  他认为,处于15岁左右的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孩子们更容易受到鼓动,而采取各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因此,一方面,社会有责任在市场的层面上抑制青少年的不理性消费习惯。比如节日氛围的营造,应有适合青少年层面的良性传播,而不是一味地奢华或鼓励另类。”吴文虎说,“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也要提早做好节日教育,宣扬好‘礼轻情义重’的交际观,让孩子在社交行为中真正长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