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分析:两条技术道路的战略涵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0:1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作为一个后进国家,中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工业发展绕不过去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外国技术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面对喷油系统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的技术变化,无油厂(威孚)和无油所分别选择的不同道路代表了技术依赖和自主创新的两种模式,对于中国工业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相关报道见本报1月11日和1月18日五版和六版。)

  威孚以“自残”的方式合资,割断了自己的技术向上发展的道路,而无油所则作出了相反的决定。这个对比恰好体现了两条道路对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含义:在技术变化面前继续走技术依赖的道路,中国工业就只能自断前程,沦为外国企业垄断中国市场的垫脚石;而只要奋起自主创新,中国工业就可能跟上技术变化的前沿,并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能自主开发的技术引进只能导致技术依赖

  作为一个后进国家,中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工业发展所绕不过去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外国技术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如附图所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技术学习路线,所以威孚与无油所的发展结果完全不同。

  威孚和无油所都在学习外国技术,但两者的学习方式却不同:前者采取的主要是“引进技术”的方式,而后者则是以自主开发来吸收外国技术知识。因此,区别两种学习方式或两条道路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包含足够的自主开发内容。

  威孚的例子说明,没有在技术学习上的长期努力和积累,只能导致对跨国公司的进一步技术依赖,以至于在面临重大技术变革时,丧失了自主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能力,从而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例如地方政府为“政绩”而把合资当做招商引资的手段),选择接受了跨国公司以灭亡中国企业为目标的“合资”条款。

  威孚的道路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例子,但众多案例的同时存在却反映出中国工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中国所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路线方针在执行上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这项政策在这个行业中由“提高本土工业技术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终变成了让跨国公司图谋主宰中国市场的垫脚石。

  自主创新本质区别于依赖引进技术

  从图示的路线图可以看出,无油所开发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过程是高度开放的,其过程自始至终都包含了对外国技术的大量学习。但无油所走的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自主开发道路。

  从企业职能活动的组织流程来讲,自主开发型企业与依赖型企业之间的区别在于,企业是否包含制度化的(或有组织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活动。企业的研发并非随心所欲的,而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从消费者到企业研发之间存在着信息反馈。这种信息交流的存在暗含了一个判断:没有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产品结构。

  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整个技术研发过程都必然包含着对外部技术知识的吸收(无油所的自主开发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在开发或创新过程中,外部技术知识和内部技术知识是互补的关系,而非互相替代的关系。既然如此,那么自主开发模式就必然是开放的。

  技术依赖模式是依靠外部技术供给者来提供现成的技术(往往以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形式)。技术依赖型企业没有自主的产品概念及其实现产品概念的技术能力,所以在竞争战略上会受到严重制约,至少表现为战略决策空间的狭小。更严重的是,在技术发生变化并导致市场变化时,由于原来拥有的产品及其生产能力往往变成无用的,所以技术依赖型企业面临着组织灭亡的威胁。

  自主创新的意义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是战略性的和组织性的。把技术依赖型企业和自主开发型企业相比较,由于后者能够通过内生的技术能力把自己对于市场需求的理解转化为产品的性能特性,所以必然发展出能够在更大的决策空间内进行战略选择的能力,并因此而具有组织创新的能力(例如无油所的低成本生产组织方式)。因此,自主开发型企业能够发展出比技术依赖型企业更强的组织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各个职能领域的能力)。

  两条道路都不是必然和惟一选择

  威孚走上合资道路并不是必然的。威孚放弃自主开发而走上合资道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信心,而这首先是战略的问题,不是必然性的问题。无油所开发电控高压共轨系统也不是必然的,因为这不是无油所惟一的出路,也不是没有风险之路。

  两者选择不同道路的直接原因不是组织性质,而是对于自主开发的信心。那信心的组织性原因又是什么?威孚多年来主要依靠技术引进,没有多少自主开发的经验;而无油所却具有更多的经验。因此,自主开发的经验和能力决定了对于掌握新技术的信心。但是,一旦要探讨形成自主开发经验的原因,就必须跳出一厂一所的具体选择过程,而从更高层次上探讨中国工业研发体制的结构性问题。

  能够反映出体制性缺陷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威孚和无油所在开发电控共轨技术上没有能够合作起来?这个问题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在于,如果双方能够联合起来开发,那么将会大大降低它们现在所各自面临的风险(对无油所是产业化风险,对威孚是合资风险)。

  回顾历史,威孚和无油所的合作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最密切的,当时主要是因为机械工业部的协调。1995年无油所转制之后,双方的关系就疏远了。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下放、研究所转制和撤销机械工业部来引入市场关系的改革措施,最后并没有导致本来存在互补关系的两个组织之间的合作。

  一方面,威孚的规模不足以收编无油所,特别是由于还没有感受到新技术的威胁,所以威孚当时可能根本就没有收编无油所的需求;另一方面,无油所又必须面向市场寻找出路,而最可能给它带来现金收入的主要客户是缺乏技术的小企业。因此,在毫无重塑组织体系内容的市场化改革中,两个从出生设计就应该是互补的组织反而失去了进行长期战略合作的动力。产生体制性缺陷的原因

  中国的工业研发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它的基本特点从职能上讲是生产与研发的分离,从组织上讲是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分离。在这个体制下,企业仅仅是隶属于各级政府和各个行政部门的生产工厂,并没有真正的研发活动。

  由于长期充当生产现成产品的工厂,在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初,中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威孚即是一例)。为了满足技术升级和调整工业产品结构的需要,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始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对工业进行技术改造。

  引进国外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如果把引进当做达到自主开发的学习手段。但是,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技术能力培养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在追求GDP快速增长的急功近利下,没有或不愿意强调自主的技术学习和创新。于是,虽然20年来中国企业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而且也确实改变了中国工业的产品结构并普遍提高了设备水平,但却普遍依赖购买现成技术,而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工业创新的主要形式)。

  另外,科研院所的改革则在20年间走了一条相对独立于企业改革的路径。从无油所的案例可以看出,转制的科研院所仍然比目前的企业更具有技术研发的基础能力和精神状态。但在中国企业的规模和研发需求还很弱小时,推向市场的转制很可能并没有使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融入工业。

  于是,中国工业研发体制在改革中面临一个两难处境:一方面,中国企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都还弱小,没有能力迅速建立研发体系,而且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继续安于技术引进;而另一方面,原来承担研发职能的研究机构又进入市场化改革中。这种状况就是威孚和无油所没有能够实现合作的大背景。

  无油所在研发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过程中表现出两个行为特征:(1)始终具有一种承担行业技术进步的责任感,所以甘愿冒自己本来不必承担的风险;(2)始终在跟踪世界技术的前沿,并愿意投入较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这两个行为特征的组织基因来自无油所生为部属科研院所的出身,同时来自一直坚持技术研发的历史。

  但这种行为特征及其组织基因之所以能够保持下来却不是政策所导致的,而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只是因为通过自己的策划,无油所才加入了一汽集团而获得了保护伞,不必因为集中于短期生存所需的商业活动而改变自己的基本性质;又由于加入一汽集团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行政干预,所以无油所仍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研发活动。这个事实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创新系统仍然需要具有超脱于短期商业活动而专注于技术的研发机构,仍然需要由公共资源所资助的技术研究;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中国还存有这样的工业研发机构,那么它们仅仅是因为偶然的因素而生存下来的,并不是国家技术进步政策的结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