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6:00 光明网

  158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一发表,立即就以其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走向,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85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高擎《共产党宣言》的真理火炬,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
立于世界东方。

  158年真理薪火代代相传,85年艰辛探索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时代步伐密切衔接,只有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永葆其生机与活力。

  进入新世纪,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新的发展,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有新的更大作为。2004年4月,中央召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着手部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各项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年多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展顺利,陆续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新价值和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充分调动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正在形成,工程的主旋律作用正在体现。

  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历史步入新世纪,发展进入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同样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并存,既给我们带来了国际形势总体有利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样也使我们面临思想领域的控制与反控制、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的严峻挑战。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动力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迫切需要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回答。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志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的历程,就是一个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历程。

  近些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我们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也使我们面临新的压力。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为了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说,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我国发展的长期实践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可以说,没有扎实的思想理论建设,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效结合,我们党就不可能成就今天这样的伟业。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马克思主义诞生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不少的曲折、摸索和斗争。直到今天,历史的反复、意识形态的迷雾,仍然困扰着不少人。如何廓清意识形态的迷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时代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新的更大发展,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有新的更大作为。

  把握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运而生。

  杨春贵教授说,一个政党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生命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才工程。

  积极探索和科学回答重大现实问题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给予研究和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提炼和概括,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

  如何紧密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并在解答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一直是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和高度重视的一项重大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1日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去做。”接着,他列举了14个重大现实问题,包含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2004年4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出席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时又要求要“深入研究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5年11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又再次强调,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火热的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善于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正因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启动之初,工程就明确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并部署了五项具体的工程任务:一是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这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新翻译阐释;三是建设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四是编写能充分体现具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本高校基本理论教材和能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六本高教重点教材,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后来又加上了四本高校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教材,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建设。

  为了深入探讨和科学回答这些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工程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了100多次的学科调研,整理出几百个需要深入研讨的重大问题。

  同时,各课题组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集中系统的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有关部门连续组织编写出版了《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18题》、《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系列通俗理论读物,为广大民众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准确把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这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实现了较大的理论发展和飞跃。杨春贵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面,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方面,在编写全面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个学科马克思主义教材方面,尤其是在当前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方面,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而要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运筹帷幄,未雨绸缪。历经两年多努力,聚集2000多名专家参与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起草完毕,并在2005年底发布,《纲要》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必将成为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6年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开始部署实施《纲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开始稳步推进。

  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上的稳步推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思想保证。陈志良教授说,要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反映实践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创新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

  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重要任务。杨春贵教授说,胡锦涛同志在刚刚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一个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一个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大战略举措,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