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传统节日:要留其“形”更要扬其“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7:21 新华网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温情的东西使我们向往和回味。传统节日彰显的仪节背后,是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受到追捧,日益火爆,这使人不免产生传统节日陷入低谷的感慨。是“狼来了”吗?

  平安夜、圣诞节、狂欢节 洋节火爆

  平安夜、圣诞节、狂欢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万圣节……记者在与一个同事的儿子聊天时,发现这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轻易地说出这些“洋节”的名字,然而对于中国传统的

七夕、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却不甚了了。

  虽然对于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洋节确实正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国年青人的生活中。2005年的平安夜,重庆15万人上街狂欢。近几年,参加狂欢的市民一年比一年多,狂欢的方式一年比一年热烈。在天津,有关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会以某种方式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自己一到12月份就开始为圣诞节做准备,就像准备过元旦和春节一样,已成为习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对圣诞节的热情仅限于部分新潮青年。而如今满大街的圣诞树、商场货架上从玩具到饰品一应俱全的圣诞商品,平安夜狂欢不眠的人群……这一切都不得不让人承认,圣诞节在我国已扎下了根,并牢牢地抓住了年轻一代的心。

  兰州

出租车司机赵利宝在同记者聊天时谈到:“圣诞节前后几天,街上天天多晚都有人,看起来都特别兴奋,好象比我们小时候过年还高兴。在圣诞节晚上,我也给儿子放了假,让他和同学玩去。现在的年轻人,过春节别别扭扭,过洋节倒是蛮欢喜的。”

  对于洋节,虽然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同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难以在文化上引起共鸣,但在圣诞、情人节等节日里,人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心情得到彻底的放松和宣泄。因此,洋节容易吸引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其实并不奇怪。

  洋节的兴盛,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人们的“崇洋”心理或洋节适应了社会需求,商家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小觑。很多人是被动地接受洋节的。近年来,不等进入12月,商店里便回荡起人们熟悉的圣诞音乐,大街小巷也必定摆满了圣诞节的装饰品:圣诞树、小木屋、铃铛、圣诞老人的画像,超市收银员甚至街头卖包子的小贩都戴上了圣诞老人的小红帽。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包晓霞说,洋节在国内的兴盛,核心不在于对国外文化的认同度有多高,而在于市场运作,是商家的逐利心理导致了洋节的兴盛。每年到了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一些商场就开始大打“洋节牌”,在商场里花大价钱营造节日气氛,同时推出打折活动拉动销售。应该说,是商家刻意营造的这种火热的节日氛围,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加速了洋节融入中国人生活的过程。

  “中国人热闹过‘洋节’的现象是很自然的,因为经过2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开放度”,天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王新农教授对记者说。

  王新农认为,过洋节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西文化长期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趋同现象,与意识形态无关。因为不同肤色、不同国籍和不同种族的人都有追求更好的

生活质量的权利,上班一族在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同样需要一个机会在娱乐与狂欢中彻底放松身心。

  

传统节日:要留其“形”更要扬其“神”

  洋节为什么会日趋流行?(资料图片)

  防止传统节日趋冷 重在保护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延续数千年,其中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每个节日都有出处,不同地区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过节形式。然而,与洋节的日趋火爆相比,我国传统节日的味道却越来越淡,这已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公众的注意。有关专家更指出:即使没有洋节,我国传统节日同样会走向趋冷的境地。传统节日与洋节之争,实际上需要重视的并不是两种文化的冲突,而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掘还不够。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彭德华说,很多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都有着小时候眼巴巴等着过年的深刻记忆,盼望着过年时穿新衣、戴新帽和长辈给押岁钱,还能吃到许多好吃的东西。现在,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原本因为要过年所带来的那种期盼和愉悦的心情已被淡化。对于一部分从小就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有着深厚感情的中年人来说,传统节日对他们也失去吸引力,是由于来自另一层面的压力:每到中秋节、春节这些传统佳节,一些人都要为打点方方面面的关系煞费一番脑筋,不如过洋节那样轻松自在。

  彭德华认为,洋节和传统节日的兴盛与否,关键是在节日的形式和内涵上是否适应了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能够适应社会群体需求的,自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社会的认同;这只是社会心理的一种自我选择。

  部分民俗专家在谈到洋节与传统节日的区别时,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讲,我们的传统节日的确太需要被重视了。但细想起来,时至今日,中国传统节日最大的卖点似乎仍是以吃为主。过去国家穷,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得太久的情绪。“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马艺认为,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迅速本土化、通俗化的背后,还有媒体对中国传统节日宣传不够、角度不新颖、内容不吸引人等问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市场、节日市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显得脆弱不堪。但他同时认为,这种西方文化以及社会变革的冲击都是暂时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道德的建立,社会仍然会回归正常轨道,届时我国传统节日将会重新占据优势地位。

  有关专家认为,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和条件。在当前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下,如果青年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就会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这一问题不仅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上,在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传统节日:要留其“形”更要扬其“神”

  如何创新我国传统节日的形式?(资料图片)

  发掘传统文化内涵 创新传统节日形式

  近年来有人呼吁,应将更多的传统节日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应为传统节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甘肃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万宗成认为,我们在复兴传统节日的时候,习惯性地主张用制度来铺设复兴之路,却忽略了对传统节日的根基——文化渊源的守护。而守护这一渊源,需要的是创新精神。

  万宗成说,单纯强调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厚内涵是不够的。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都缺少浪漫色彩。以春节和元宵节为例,这两个节日都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和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所以如今越来越为人们所看淡。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国人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需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传统节日就走入了死胡同。”万宗成说,类似春节、重阳等节日,孝顺、敬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创新过节的形式,但保留这些内涵,自然会增加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不应将洋节看成是洪水猛兽,类似“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们传统节日的不足。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过圣诞节,但我们不怕圣诞节,因为我们没有宗教民俗,也没有那种强烈的宗教情感。很多年轻人过这个节,也就是玩玩,新鲜而已,不会太认真,不会代替春节、中秋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传统节日。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彭德华说,一些人看到传统节日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就认为传统节日正走向消亡,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保护传统节日,要留其“形”,将各种节日文化的瑰宝留下来;但更重要的还要扬其“神”,创新过节的形式,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