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的明天很美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9:30 解放日报

  与会专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宪教授 上海大学

  华民教授 复旦大学

  潘英丽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石良平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袁志刚教授 复旦大学

  诸大建教授 同济大学

  张军教授 复旦大学

  赵晓雷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

  周振华教授 上海社科院

  刚刚闭幕的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上海的发展主线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

  昨天,本市著名品牌学术沙龙“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在解放日报召开,9位专家中,有的直接参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讨论、制定和起草,有的多年担任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在石良平教授的主持下,专家们侃侃而谈,细说上海发展对国家的战略意义,剖析落实规划的要点和难点,话短意长,3个小时的“含金量”很高……

  关键词:上海使命

  专家们都认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大历史使命。

  袁志刚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情况下的重新分工潮中,中国的资源禀赋(包括劳动力的拥有数量),决定了在世界分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发展服务业。上海有责任恢复原来国际大都市的面貌,打破区域封闭观念,凝聚人才,培育现代服务业,手握定单。

  华民教授赞同这一观点:如今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单元,从国家下移到了城市,上海的使命在提升。他说,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打的“牌”都是城市牌,因为跨国公司都选择好的城市落户。大城市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角,上海就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张“王牌”。他指出,从生产系统、商务系统、创新系统这三大系统看,要保持制造中心的地位,必须提升装备能力和设计能力;商务系统中,信用和金融系统十分重要;创新系统,则需要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华民还指出,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并没有饱和,千万不能轻易否定过去的模式。上海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设法打破发展瓶颈。

  关键词:进进出出

  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就把上海放在了全球发展的坐标系中。

  事实上,中国已经处在这个坐标系中,而上海就是一个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节点。石良平教授不久前到意大利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了解到,意大利计划利用文化和教育优势走出一条发展新路,以教育联盟为核心,招收硕士以上的研究生,这些学生第二年可以有三个学校任选,很多人选择了中国的大学。这说明意大利有很多大公司在中国投资,学生愿意到中国来读书然后找工作。石良平说,如果全世界人都能在上海读书、就业,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上海的出路一定是向国际化发展”,张军教授指出,上海过去在国际化方面走过一些弯路,如产业形态,总体看还是比较内向的。上海过去就是远东金融中心。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失去了国际性城市的地位,给了亚洲其他大城市崛起的机会。现在,上海的崛起已经是必然,要做的就是朝外看,把国际的带进来,把跨国企业总部带进来,把国内的带出去———进进出出,国际化的内涵是双向交流。

  周振华教授说,上海必须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但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不应该是政府,而是企业,因为政府不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跨国公司,特别是跨国服务公司,在城市之间进行布局,使得城市之间形成了网络连接。这需要我们加大对跨国企业总部,特别是跨国服务企业的吸引力。而且,城市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上海要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形成全球城市群。

  潘英丽教授认为,上海更应该成为总部中心。总部经济的重要功能,是组织生产,包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合约的管理等等,如果上海企业有能力组织国内企业生产,就能很好地服务全国,也就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意义。买方垄断、卖方无序竞争的市场结构,导致了我国的贸易利益大量流失,假如上海企业能够形成组织生产能力,就可大幅提高我国企业的谈判和定价能力。

  现在,上海已经越来越开放,吸引了很多总部,这个时候,增强国际竞争力要着力鼓励中间组织的发展,降低交易费用,让跨国公司、让全球的人才,在这里感到非常方便。张军教授举例说,可能很难统计浦东机场对GDP的影响,但它每天进出这么多航班,与国际紧密联系,服务功能是无法估量的。出发点不要看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着眼于能否提高长远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三要素

  创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的灵魂。

  诸大建教授提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创意阶层、创意人才和文化包容性。一个城市良好的生活、文化环境能够吸引创意阶层和创意人才,这些人又能吸引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集聚过来。这类人才,关注的是生活质量,而不是生活成本高不高,所以上海要重点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商务成本提高倒不需要太担心。诸大建强调,大学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后工业化时代,大学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带动力很大。

  关键词:制度环境

  上海“十一五”规划的产业结构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赵晓雷教授说,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要一些制度条件。第一,现代服务业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显著,因此需要有足够大的服务半径和足够多的服务对象,产业发展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甚至不应受国界的限制。尤其是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现代航运业等产业,只有在全国统一市场及全球性市场中才能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

  第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网络和供需关系基本上靠合约维系,因此需要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高效率的民事司法制度作保证。如果信用程度低、信用体系缺失,司法制度不健全,现代服务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极高,产业难以正常发展。

  第三,现代服务业需要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要靠自由竞争发现最优价格,供给优质产品,引致社会福利净增长。因此需要用有效的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尤其是限制兴致性垄断,以保护创新,保证产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要使现代服务业正常发展,政府应该转换职能。政府主要不是去投资兴办各种服务业,也不能仅止于产业规划层面,而是应着力构建适应现代服务业成长的制度框架,并运用公共政策及公共财政手段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陈宪教授认为,作为服务业发展重要条件的制度环境,上海还是很优越的,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较高。

  对于二、三产业的关系,赵晓雷教授认为,需要强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对上海经济增长的作用;陈宪教授则表示,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用服务业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价值,而制造业的发展能为服务业提供大量机会。

  关键词:幸福感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上海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路径。

  诸大建教授指出,上海要破解一个难题———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建设一个适宜人居住的国际大都市?他说,据调查,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物质能同步带来幸福;但达到1万美元以后,幸福感就开始和GDP不同步了。如有的美国人就感到,幸福的程度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当然不同物质条件下幸福感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有关调查显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不是纽约、东京等大城市,而是分布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瑞典的一些城市。由此可见,追求幸福,要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注重非物质的东西。

  袁志刚教授说:“我的基本判断,中国人还是蛮幸福的,上海人也是蛮幸福的。”在上海,不同收入的群体都可能依据自己的情况将生活安排好,这是很了不起的。去年,一群法国经济学者来上海开会,他们在上海街头观察行人的脸部表情,得出的结论是上海人的笑容比巴黎人灿烂。

  上海拥有后发优势,可以设计出更科学的发展路线,规避其他大都市所经过的曲折,“十一五”,上海的明天会很美好。

  本报记者 马海邻 郑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