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携手踏平崎岖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谈两岸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16:56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月25日消息“拋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一首《狮子山下》,表达的是港人逆境自强的心声,也表达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感受。新春前夕,精神矍铄的董建华先生就两岸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审时度势登高望远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央几代领导人都坚定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又都始终不渝地贯彻和平统一的方针。”董建华开门见山。

  接着,董先生回顾了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主席对发展两岸关系的论述。他说:“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先生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思想,强调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并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初步设想。它赋予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含义,并且深化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它表达了全球中华儿女希望国家早日统一的共同愿望。11年来,这个讲话使两岸关系迅速发展,促进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球华人对国家统一的共识。去年三月,胡主席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这是中央对台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是引导今后两岸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讲话体现了胡主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促进和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智慧和思想。一方面强调了大陆方面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灵活性,充分表明了中央领导坚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诚意和决心。”

  董先生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几经波折,烽烟不断,但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及两岸合作交流的步伐。中央每一位领导人都把台湾人民的福祉放在重要位置,百折不挠地去推动和执行。

  “一国两制”率先实践

  董建华坦言,他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热切盼望两岸关系能够和平稳定发展,盼望两岸合作交流,盼望台海地区和平,盼望两岸能够共同发展。岛内“台独”和分裂势力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他分析,去年有两方面大事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一是,连战主席应胡锦涛总书记邀请访问大陆,举行了正式会谈,建立了历史性的里程碑,写下了国共两党合作新的一章,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受到了台湾民众的普遍肯定和欢迎。“一年来,在胡主席的四点意见指导下,两岸关系正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董建华如是说。

  香港回归以后,在“一国两制”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特区政府经受亚洲金融风暴和SARS危机的严峻考验,与香港同胞一起逆水行舟,不懈努力,不仅保持了香港法治、自由和多元的社会制度,而且成功维护了作为世界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连续11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香港没有倒下,而是愈挫愈勇,终于迎来了经济复苏和各项信心指数的回升。“‘一国两制’这个最早由邓小平先生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伟大构想,已经在香港和澳门得到成功实践。香港、澳门成功的经验证明,‘一国两制'这个构想解决台湾是完全可行的。”董建华如此断言。

  “同舟人,誓相随,……让我们大家用艰苦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谈起香港,董先生充满感慨。

  踏平崎岖谱写新篇

  “香港一直在两岸关系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董建华说。

  的确,目前台湾是香港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五大出口市场,也是香港居民第四大旅游地;300多家台湾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到香港融资、上市;1988年以来,台胞经港澳赴大陆近4000万人次。

  董建华很赞同台湾一位人士的观点,香港具有完善的自由经济体系,台湾具备人才和资金优势,大陆拥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如果“三地”能实现互补,将会如虎添翼!作为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深知中国经济腾飞对于港澳台的重要意义。他曾有名言“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事实上,近年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证明了他的见解。2002年以来,CEPA和个人游政策在香港实行,对香港经济的复苏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台湾方面紧缩两岸经贸政策,受伤害的是台湾经济和台湾人民。反而言之,如果两岸能够早日实现‘三通’、扩大经贸合作,充分利用祖国大陆经济飞跃的契机,必然能够帮助台湾的经济走出低谷,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董建华强调。

  董建华相信,随着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港台关系必将深化,香港在促进两岸经济融合中,一定会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