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想象力的凯恩斯主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08:59 中国新闻周刊 | |||||||||
充满想象力的凯恩斯主义 这本为二战之后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的著作,现在看来,直觉大于逻辑 ★ 文/秋风
“先生们,这些演讲题目的改变意义重大”。1932年10月10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这句话开始该年度的秋季讲座。 演讲的题目由“纯粹货币理论”换成“生产的货币理论”。经济学史家评论,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凯恩斯革命开始了。1935年12月2日,凯恩斯作了第四期讲座的最后一次演讲。10天以后,他寄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手稿。距那个10月演讲3年3个月3星期又4天,也即1936年2月4日,这部巨著出版了。 《通论》被后人盛赞为掀起了财政政策革命,但有趣的是,这本书几乎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这是一本纯理论性著作,几乎没有谈到什么具体的经济政策,但它却为二战之后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写作于大萧条的背景下,因此,凯恩斯主要关心的是失业问题。古典理论说,市场可以自行调节,供给能为其自身创造出需求来,工资(劳动力的价格)的自由浮动将使失业不可能长期存在。当时严重的失业现实,则让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理论表示怀疑。 凯恩斯说,古典理论所谈其实只是很极端的理想状态,而不是一般的、普遍的、现实的状况。真实的情况是,垄断和工会等制度将妨碍市场自行地向着充分就业的方向调节工资和价格。 凯恩斯的政策结论很清楚:通过操纵总需求,能够有效地解决失业。也就是说,政府运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公共开支,人为制造出需求,将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至于因此而大幅度扩大政府权力和规模,凯恩斯并不担心,在凯恩斯看来,这总比市场和自由被彻底摧毁要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个国家都开始大规模使用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但到了70年代初,它陷入自己挖下的陷阱:滞胀。 但这并不要紧,凯恩斯的《通论》中的基本思想,通过萨缪尔森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内容,而经济专家们靠着凯恩斯所阐发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水平之类的概念,而成为政府的亲密顾问。 但是,30年代曾经与凯恩斯论战过的哈耶克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凯恩斯及宏观经济学所摆弄的这些总量概念,真的有意义吗?谁能计算出全国或某个行业的总需求? 那很可能只是一种文学式的说法而已。是的,凯恩斯具有过人的艺术天分。他曾跟伦敦一批前卫文人组成“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其中包括美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这个团体不管是在艺术主张还是个人私生活方式,都大胆突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禁区。他的夫人则是俄罗斯芭蕾舞演员。他的传记作者也称他对于政治和社会趋势具有过人的敏锐。也许,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也是直觉多于逻辑。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理论,却总是具有抓住决策者和民众的感情的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