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花千八弄张“年画”挂墙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09:12 沈阳今报

  

花千八弄张“年画”挂墙上

  

花千八弄张“年画”挂墙上

  李春说起新式年画眉飞色舞。李春创作的《娃娃乐》。李浩摄今报讯(记者吴强)年画、鞭炮、窗花,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尤其是年画一直深入千家万户。可惜,近
些年年画逐渐脱离了和过年的联系,失去了“年味”,甚至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

  不过,今年春节前夕,年画开始“复苏”起来,一些时尚人士眼睛瞄上了年画。“求狗年旺运题材年画的市民很多,这不,手里正紧忙着外地的一批活。”今年73岁的辽宁美术出版社编审、擅画年画的老画家李春说。辉煌:一张年画印几十万张

  李春说,中国最早的年画可以追溯到宋代,千百年来,年画一直是旧历春节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联系着千家万户。清代中末期繁荣起来的杨柳青、桃花坞年画风靡海内外。解放后,年画家给年画注入了充满时代感的内容,年画更是红极一时。

  1964年,李春创作了表现少数民族歌舞的系列年画《歌舞升平》(四幅),反响十分强烈。可惜这四幅作品文革期间被毁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辽美每年组织年画家创作年画上百种,每种都印几十万张,占全国年画半壁江山。申申、赵敏、冯国琳、景启民等都是当时优秀的年画家。失宠:电视冲击且不易保存

  李春说,年画分两种,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工笔画,多是线描,色彩单线平涂;一种是继承月份牌的年画,采取上世纪20年代外国传入上海的擦笔画法,融入碳金擦出立体的质感、轮廓和色彩,明暗分明。

  “原本很红火的年画缘何没有市场?一是不好保存;二是电视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年画虽然中国特色浓郁,但是,作画的纸张多是绘图纸,原料多是水彩、水粉,易发黄、破损、褪色。”

  近些年,人们住宅条件越来越好,谁家舍得在客厅墙上贴张年画?后来,有人装裱了年画,市场依然不好,甚至不如东南亚引进的框装摄影画。复苏:“新式年画”闯入市场

  “新式年画”折射出年俗的变迁。李春说:年画发展到今天的国画式年画———以国画形式表现年画。这种“国画”主题向上,喜悦、欢庆,色彩鲜艳、明亮,刻画景物细腻、生动。

  前不久,李春参加山东一个笔会,一位画家创作《悲秋》无人问津,他创作《笑口常开》则观者云集,最后那张画硬是被人“抢”走了。可见年画体现着一种愉悦文化。

  春节前夕,李春创作了一系列狗年题材的年画,求者甚多。贵的几千元,便宜的千儿八百,直至分文不取。去年李春白送出去120张画。“掉价?不怕。能得到百姓的认可才是最大的价值。”

  乌丙安:年的味道没有淡

  名家说 年

  核心提示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许多人关于“过年”的观念也在悄悄地转变。不是吗?团圆的年夜饭父母不必围着围裙在厨房里忙得直擦汗了,走,咱们到饭店里订一桌;在网上过年、旅游过年、同学聚会过年、运动健身过年……

  是不是传统的味道淡了?昨天,记者采访了民俗学家乌丙安。

  过年

  乌教授说,传统“过年”有几项最重要的活动:合家团聚,祭祖敬神,大办社火,普天同庆。

  从民俗学角度看,“过年”是民间传统文化最集中最完美的展示。有人认为,现在过年不就是吃点好的,穿件新衣服,现在生活好了,还不是天天过年?可这却折射出对传统“过年”意义的无知,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

  拜年

  民俗分为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娱乐活动,在这些中最受百姓关注的就是年俗。“以往的年俗与现在的年俗其实没有变化。写春联、拜年、吃年夜饭都是年俗。”76岁的乌丙安教授说。

  “花钱请人写春联很正常。我13岁时就给别人写春联,当时街上没有卖春联的。其实,春联、拜年这些年俗没有变化,以前到朋友家去拜年,现在变成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从太空打电话拜年……拜年的形式虽然变了,但是内容没变。拜年的内容还是年俗,年俗没有变。”

  年味

  “大家都说年味淡了,我不这么认为。为什么一定要用很多年前的方式拜年呢?”“年味儿”被认为变淡,是由于丰富有趣的民俗民间“过大年”的各种形式和内涵已经失落,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失去了年节文化的记忆。

  乌教授告诉记者,在中国人眼里,“过大年”是一个很神圣很特殊的节日,不管有钱没钱,不怕山高路远,回家过团圆年是第一位的。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赶在春节前,挤完火车挤汽车,目的就是要回家过大年。回家过大年为的是团聚,至于在家里吃年夜饭,还是花钱到饭店去吃年夜饭都是为了团聚,年夜饭在外面吃不是新风俗,而是年夜饭的空间转换。记者吴强

  贴春联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倒贴福

  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包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