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综述:两万中国海员二战期间服务英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09:27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2006年1月23日中午,在英国著名港口利物浦码头,近百人顶着寒冷的海风,等待一个迟到60年、但对很多人意义深远的时刻。利物浦将为在二战中服务英国的中国海员举行纪念碑揭幕仪式。

  丰碑铭记历史功绩

  在这块纪念中国海员的黑色大理石碑上用中英文写道:

  “谨以此献给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服务于这个国家的中国商船海员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献出生命的人们

  请接受我们的敬意

  我们更不会忘记

  那些被要求离开的人们!

  他们不得不离去,在这个国家不再需要他们的时候

  我们也不会忘记

  那些永远也不知道丈夫下落的妻子们

  还有那些从未见过父亲的孩子们

  让我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让历史不要重演

  永远的怀念”

  中英文碑文之间醒目地写着两个汉字:“和平”。

  纪念碑镶嵌在面向大西洋海岸的石墙上,庄重醒目,离石墙不远的后方就是当年华人海员受雇的霍尔特公司所在地——印度楼。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副总领事吴仰禹在仪式后发表致辞说:“感谢大家让这段尘封的历史再见天日。中国商船海员一直都以奉献精神、严明的纪律和吃苦耐劳著称。那些

二战中在欧洲战场上为盟军服务的海员为击败法西斯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人为这个神圣的事业献出了生命。他们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纪念碑是对他们服务英国的承认,也是包括华人在内的
利物浦
人民对他们表达的崇敬之意。”

  他说:“二战中,不少在英国船队工作的中国海员在利物浦定居安家,他们大多来自中国沿海一带,特别是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关于上海海员和他们的家庭流传着不少故事,令人深表同情。但这段历史不容更改。我祝所有仍在寻找家庭的另一半根的人好运,也希望上海和利物浦的姐妹城市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利物浦市政府负责人沃伦·布拉德利表示,应该对中国海员所做的牺牲予以承认。“纪念碑是表达我们感激之情的小小标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过这么多年,我们和上海又结成了姐妹城市。”

  中国海员遭遇不公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早在19世纪60年代利物浦就和中国上海之间开通了商务航运线路,利物浦的中国城也因此成为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华埠。

  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利物浦是守卫大西洋的门户,防卫重要的海上供应线。英国商船船队急需船员,在盟国中大范围征招。利物浦成了华人商船海员的储备站,一时间聚集了数千来自上海、宁波、山东、香港、新加坡的华人海员。据估计,登记在册的华人海员一度有2万人。他们作为英国商船海员对英国在海战中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据悉,由于德国潜艇的不断袭击,上千华人海员在战争中命丧大西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本按合约在英国商船上工作两年后回国的华人海员无法返家,不得不暂时在英国安顿,继续在商船上服务。其中,许多人在利物浦和当地人结婚生子。

  然而,1945年9月,二战刚刚结束后,英国政府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将数千名华人海员强行遣返。虽然按照法律,和当地人结婚的中国船员有权留在英国,但他们也在政府遣返之列。一时间,200多个家庭被生生拆散。

  这些海员留在英国的妻儿一直以为自己遭到遗弃而怨恨不已。直到2002年,一位名叫基思的中国海员后代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将父亲离去40年的苦恼公之于众,引来了众多回应,历史真相才终于渐渐被揭开。

  如今,二战中的中国海员和英国当地女性结合的欧亚混血后代自称“浦之龙”,他们在苦苦寻找自己的中国根的同时,为父辈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深为不平。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终于有了23日的这个时刻。

  “浦之龙”艰难寻根

  从加拿大特意赶来参加纪念碑揭幕仪式的芭芭拉提前一天就来到码头刚刚竖起的石碑前留影。她不停地抚摩上面的文字,喃喃道:“这简直太美了,令人眩晕。”

  芭芭拉至今不知道父亲来自中国哪个地区,但几年前她得知父亲不是弃家不顾,而是被迫离开英国。她说:“我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强烈的感受,我为自己来自中、英两个国家而自豪。”

  前来参加竖碑仪式的“浦之龙”有三位都随身携带了父母在英国的结婚证,幸运 的瓦莱丽还找到了父亲离家后给母亲的一封信及父亲的照片。她说:“这些太重要了。这说明父母之间并非是有人说的‘一夜情’,而是真的相爱。”

  “浦之龙”的组织者伊冯娜从已去世的母亲的只言片语里了解到父亲来自上海,但不知其中国姓名。

  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员留在英国的妻子都以为丈夫抛弃了她们,身心受到了极大打击。玛丽的母亲在父亲离开两年后还曾想自杀,后来担心孩子受到更大创伤而作罢。和多数其他母亲一样,20出头的她为了生存,改嫁他人,混血的孩子也都改随母姓。关于父亲的身世,母亲给出的最多解释是死于海难。

  伊冯娜说:“也许因为打击太大,母亲生前几乎没有向我说起过父亲,父亲的身份证件也被政府强行收走,父亲的其他东西都被悲伤的母亲销毁。就像中国的传统一样,对父母的事我们从不曾涉及。”

  布赖恩是几位“浦之龙”中较为少言的。父亲离开后,年仅5岁的布赖恩被母亲交给英国南部的社会机构照料,9岁时才回到利物浦。看到其他人要么知道自己父亲的出生地或姓名,要么有父母的结婚证明,或是有父亲的来信,这位七尺男儿禁不住哭了:“我什么都没有。”

  对“浦之龙”的数十位成员来说,为不曾被提起的父辈们竖碑是一种安慰,也是巨大的悲伤。遗憾的是,在人们开始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大多已不在人世。

  伊冯娜说:“纪念碑的揭幕对我们今天到场的‘龙’来说意义非凡。我们的父亲在二战中冒着生命危险为英国服务,当英国不再需要他们时便成了政府的心病,政府甚至把他们像行李一样安放在货舱里遣送回国。”

  “我们这些海员的孩子如今大多已近花甲之年,但我们不想忘记,也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忘记这段历史。我们的目的不是赔偿,也不是责备。我们希望政府能公开承认这段不公正的历史,承认中国海员对英国二战的贡献。我们也希望能修正过去的文献记录,特别是那些诽谤我们的母亲是妓女的言辞。”

  从去年3月开始,伊冯娜和丈夫查尔斯就开始着手研究中国海员的历史,并及时和小组其他成员分享各自得到的最新信息,不仅希望能尽早找到自己在中国的父亲和家人,也非常想知道自愿遣返的22对中国海员及其英国妻子回国后的经历。

  “不少档案都在战争和其他灾难中被毁,我们现在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料将当时的历史拼贴完整,在时机成熟时将其整理成书,留给后代。”

  他们呼吁中国史学界和了解情况的个人和他们联系,共同恢复中英两国之间这段历史的真相。(记者 马桂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