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8000湘女燃情天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2:06 法制周报

  “故乡,母亲,我们回来了!”2006年1月20日12时,当吊车缓缓地吊起天山“湘女石”的巨大礼盒,当浑厚粗犷的天山巨石展现在湖南乡亲眼前时,15名返乡的湘女代表和80多位长沙湘女奔到象征天山湘女坚韧精神的巨石旁,失声痛哭。这块蕴涵着湘女精神的“湘女石”将长久矗立在湘江边,纪念当年离湘赴疆的八千湘女上天山保卫、开发、建设新疆的丰功伟绩,并寓意湘女们虽身处遥远的天山,但仍然聆听着湘江的涛声乡情乡韵。事实上,这份荣光已不仅仅属于湘女和湖南,纪录湘女入疆历史的那座纪念碑将成为一种视角,融入历史
的沧桑和现实的考量。

  55年沧桑轮回,当年满怀激情的8000豆蔻年华湘女,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妪;千里云月,山重水复隔阻不了的是不变的乡情。借力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大型活动在“8000湘女回故乡”,《法制周报》春节特刊以春节为底色,再现55年前那场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历史壮举;以时间为链条,记录一代人的情感(乡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爱国情怀)印痕;以文本为手段,多侧面多视角还原属于8000湘女的历史瞬间。

  “八千里路云和月,55年尘与土”。今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55年前那些为建设新疆奉献一生,暮年时回到故乡的湘女,解读那场动人心魄的旷世奇情,感受那份尘封多年的“红色浪漫”时,几乎每个参与采访的记者都会发出由衷的感慨和深深地钦佩——她们的坚韧和勇毅,她们的睿智和包容。

  八千湘女,就像大漠荒原上的一座丰碑,上面书写的四个大字:奉献、坚韧。从湖南到新疆,从少年到白头,是她们改变了三千里戈壁、两万里黄沙,使得一个黄沙弥漫的粗犷世界开始绽放柔和、文明和理性的新枝绿叶。

  “天山湘江两相隔,多少梦里忆娘亲”,在石河子、奎屯等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新疆的建设逐渐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当年的13-20岁的青春少女经过55年的岁月沧桑,大多数都已年逾七旬,湘女们老了,她们的身姿已不再挺拔,虽然她们还将继续在新疆生活。可是,梦里的家乡却离她们越来越近了……

  她们对故乡深切的爱和思念是那么真切。但是他们仍不想让家乡父老操心,他们只有用自己的方式抚慰内心的乡愁,在远嫁异乡几十年后为内心寻找丝缕慰藉。我一直记得一位伊犁老兵唱的那首歌——

  乌孙山啊金色的摇床,

  那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碧绿的草原像丝织的花毯,

  心爱的姑娘像天鹅在歌唱。

  乌孙山啊 金色的摇床,

  英雄喜爱自己生长的地方,

  假如叫我在异乡做一个国王,

  我情愿在故乡当一名靴匠。

  在我们面前的湘女乡音未改,她们所经历的一切,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文字所能表达的,不及一二。对于她们,最大的苦来自内心的疼痛,来自我们面对那些被异乡的萋萋荒草埋没的坟莹。

  面对每一位湘女,就是面对她们的一生———也是面对中国上个世纪一个历史的片段。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承受那种历史带给我的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或重。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的内心越觉得难以承受。她们的命运就那样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她们让我承受那无数个人生和无数种命运。

  我们视野里湘女们的命运其实是全体湘女命运的一个缩影,也是一部进疆湘女的集体回忆录,一份由她们口述的文献。

  虽然,在大众的记忆中,她们的过去仿佛已成为传说。而一位诗人说过,传说其实就是历史。

  是的,本该成为历史的,但当记忆可能抹掉它,它就以这种传说的方式保留下来,根植于民众的内心,进入民间的灵魂。它保存了本身的汁液,保存了本身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湖南乡亲不会忘记,新疆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垦荒史上永远铭刻着这样一群女人,她们踏着战争的硝烟走进蛮荒的西部,她们和男人们一起,在亘古荒原上拉开了军垦第一犁……如今,她们大都是古稀老人了,有的已经长眠地下,然而,她们依然用清朗的眼神和火热的胸怀,守望着天山,守望着她们开垦的这片土地……

  本报记者 陈安庆/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