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燃情岁月青春放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2:20 法制周报

  开疆守土重大决策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新疆。但是,解放初期的新疆却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农业落后,人均占有粮食不足两百公斤。而驻疆部队年需粮食近四百万公斤。从关内运输,仅兰州到哈密,运价即等于粮价的七倍,如再运到伊犁、阿尔泰、喀什、和田等地,价格还得翻番。从苏联进口,每吨粮价为三百卢布,所需费用要数
亿人民币,这对解放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新疆军区成立后,后勤部部长甘祖昌每个月都要用飞机从北京运一趟银元购买粮食。

  驻疆大军面临的粮食这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涉及到更为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经营这块辽阔的土地,怎样才能守住这万里边防,如何使新疆走上稳定、发展、繁荣之路。因此,决策者们要做的决不只是解决20万大军的一时之需。他们想的是要以屯垦来保障这块孤悬塞外的疆土的长治久安。

  1954年10月,生产部队组建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保留军事化建制继续从事生产。为保证生产部队安心屯垦,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决定招收女兵入疆,迅速改变新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

  王震将军说;“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 1950年代初,为了让守卫在新疆的将士们安心屯垦戍边,王震将军首先给家乡湖南的领导黄克诚写信,请他们大量招收女青年。很快,长沙的大街小巷便贴出了新疆军区招聘团的广告,《新湖南报》也登出了招聘启事,大意是说,为了建设祖国边疆,新疆军区特派招聘工作团来湘,招收大量女兵,参军进疆后,可分别入俄文学校和其它各类学校学习,或进工厂作纺织女工,或到农场开拖拉机,或进部队文工团……

  湖湘子弟满天山

  招兵计划在湖南得到热烈响应。消息很快传遍了三湘四水,湖南妹子的心再难平静。全省各地的女孩子闻讯赶来。其中有中学学生,城乡青年,也有正在大学读书的大学女生,她们争先恐后报名应征。很多人是徒步走到长沙的,还有很多人是瞒着父母家人而来的;体重不够的在怀里揣上石头和秤砣,身高不够的就把鞋跟垫高了;年龄不够的谎报年龄……

  一时间,到新疆当兵成了湘女的热门话题,遥远的新疆成了众多湘女心中向往的地方。

  55年前,从兰州到乌鲁木齐没有火车,怀着渴望和梦想,来自各地的1000多女兵坐上了开往新疆的大卡车,这一坐就是一个多月。当时一路上有土匪,汽车前面架了轻机枪,随时要准备战斗;每个大卡车的车厢里挤了40多个人,许多人又用脸盆来打饭、又用它来洗脸;因为车上全是女孩子,车子又不能脱离车队停下来让大家方便,有时候女孩子只得拿脸盆当便盆使。第一次出远门,想家的念头一涌上来,怎样也挥之不去,姑娘们的嘤嘤哭声沿着戈壁滩撒了一路。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 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 我们现在已无法考证这首词出自何人之手,但寥寥数笔,却将女兵们当年的生活画面一下子推到我们面前:这些小女子,流淌着楚湘人的热血,在西北烈风中怎样艰难前行。

  有资料统计,1950年、1951年,共有3700多名湘籍女兵陆续入疆,1952年又招收4000多名湘籍女兵,总计八千多人,最终成就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伟大创举。

  此后数年,新疆军区在山东、河南等地先后招收近10万妇女入疆,参与生产建设。在这些女性群体中,湘籍女兵以入疆时间早、文化素质高、献身精神强而最为引人注目。

  八千湘女进疆后,被分在了天山南北。半个世纪里,湘女们为新疆的屯垦戍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当年的一份总结说道:“直接参加生产的妇女,她们每天从早到晚生活在田间。农场机耕队有54名妇女,组织了一个区队,共分4组。有32名妇女担任了239亩棉花(生产的)任务.他们担任平地、打田埂、选棉籽等工作。每天从上工到下工,为了不消耗劳动时间,吃饭不回家。(年底)可收获29465斤,占该队全年财务计划收入的23%”。这些湘妹子 “为了不消耗劳动时间,吃饭不回家”,不断开展着劳动竞赛:这个排早晨6点钟下地干活,连长在大会表扬了,紧接着这个记录第二天就会被别的排刷新到5点。由于睡眠严重不足,许多小女兵在上工的路上走得歪歪倒倒——那是在打瞌睡。

  男人能干的,女人照样干,而且还想干得更好。湘籍女兵挖渠、修路样样都拿得下。就是来了例假,也挽起裤腿照样往泥水里下。有人挺着快临产的大肚子,还一天拾一百多斤棉花。

  就是凭着这种敢为人先的坚韧执着的“湖南脾气”和追求进步的政治信仰,湘籍女兵中的很多人成了兵团的第一代女教师、女拖拉机手、女护士、女农业技术员……诞生了多少为了边疆而献身的英雄人物.。

  时隔55年后,原新疆建设兵团文联秘书长左夫棠说,他很多年一直好奇湘籍女兵们的与众不同,直到后来去了长沙岳麓书院后才悟出:“像很多湖南人一样,湘籍女兵身体里浸透的是先忧后乐、不甘人后、勇于牺牲奉献的湖湘文化精神。”他说,她们发自内心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身边的同伴无不被其感染。

  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

  八千湘藉女兵和后来的山东等省女兵在屯垦部队建立了最为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使数万军人在新疆真正安心扎根边疆,在屯垦初期共同完成最为艰苦的基础建设,创造和积累新疆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

  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粟寿山回忆说,如果没有那些乐观、拼命的女战士,屯垦戍边的事业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湘藉女兵有着湖南人特有的火辣、活跃、天不怕地不怕,大声说话大声笑,喜欢唱歌,“大家都去吼歌,一个个不知疲倦”。因为她们的加入,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起了一个个温暖的人生驿站,原本荒芜偏远的大地上裂变出无数具有活力的家庭细胞。

  湘藉女兵群体贡献新疆的不仅仅是辛勤的劳力更有她们的文化影响力。因为成功屯垦并不等同士兵开出荒田种出粮食,更需要的是先进的中原文化系统积淀,从而完成新疆的整体进步,最终稳固屯垦成果。几十年间,她们不单献出自己的爱情,还成为文明的传播者,改变着边疆的人文生态。在湘女入疆55周年之际,湘女所代表的那个女性群体正浮出历史,被重新解读。

  湘藉女兵们给荒原带来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至少有200名湘藉女兵进入新疆农学院学习,成为散布全疆的垦区农业技术精英,加速提升了新疆农业种植的发展水平和速度。50年代中期,新疆的根本基石稳固以后,进一步的良性蜕变轮廓渐渐成形、清晰。

  思念一回头飞雪

  魂牵梦绕、思乡情切。在新疆建区50周年之际,家乡父老没有忘记这批有着豪迈与传奇色彩的湖湘女儿。为了完成他们再回家看看的心愿,湖南经视特别策划的《天山湘女回故乡》大型主题活动。

  活动从2005年11月13日启航,开拔新疆,试图重新翻开上世纪50 年代8000湘女远赴新疆的那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人历史,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并将在新疆找寻一块天山石,以此命名为——“湘女石”。

  “天山寻石、采石刻碑、运石入湘、定址立碑”寻找和运回一块百余吨的巨石,它将被制作成一块纪念碑,放置在长沙市政府安排的湘江风光带,记录湘籍女兵入疆的那一段历史。

  八千湘女代表回湖南探亲,她们真切地感受家乡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和故乡人民的深情厚谊。这份情里既有大情大义的国家情、魂牵梦绕的家乡情,又有生离死别的骨肉情、缠绵悱恻的夫妻情。

  这些湘女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首歌。她们当中有许多人,在退休之后,回到几十年魂牵梦绕的老家,见到了故乡青翠欲滴的竹林。然而,毕竟时间过去太久了,物是人非,她们已无法把自己重新融入故乡,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回到了新疆。故乡,就这样永远停留在思念里。

  都是青春时年,理想的血在烧。一去离乡千里,风尘茫茫五十五年。上相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从左宗棠平定叛乱,收复伊犁,到王震、陶峙岳将军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开发建设新疆,几代人把青春热血抛洒在戈壁沙漠上。湘女老了,可是她们的后代却在继续她们的事业,继续为了边疆的发展繁荣而奉献。

  到200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过了整整50年的辉煌历程,50年过后,如今的建设兵团如今已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继承人,总人口达到254万。新疆建设兵团的历史里,8000湘女用自己的亲春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本报记者 陈安庆/文

  链接

  新疆拓边“剪”史

  新疆的屯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开始了。西汉在西域屯戍最盛时,官兵累计曾高达两万五千余人。西汉统一西域,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屯垦过程中实现的。两千年来的历史也一再证明:屯垦兴,边境宁;屯垦废,边境乱。

  从西汉直至清朝,除五代、宋朝和明朝在西域的屯垦中断外,其余各朝代在此均有屯垦。盛时除西汉外,还有唐朝和清朝。唐朝在西域的屯田达到极盛,在西域屯军最多达十万之众。清代的屯田规模最大。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就把屯田作为安边定国的国策,不足20年时间,就在西域开垦了近百万亩耕地。

  古称西域的新疆,在2000年前纳入中国版图。风沙和干旱将西域三十六国和丝绸古道化为历史尘烟。历史上曾有八个朝代屯田垦荒,但均未走出“一代而终”的阴影。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让屯垦者扎根于此,才能使这里成为他们的家园。扎下了根才能最终达到屯垦戍边的战略目的。

  中国近代新疆自左宗棠光复以来,就与湖南有着很大的联系。“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这便是当年左公以湘籍名将刘锦棠率湘军为前锋,驱逐外敌入侵时的情形。

  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就接见了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将军,就解放新疆交换了意见,要王震挺进大西北并准备挥师进疆。8、9月间,王震率第一兵团抢占河西,大军直叩新疆大门。新疆孤立塞外,又有十万大军压境,国民党新疆省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将军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从民族大义出发,于9月25、26日相继通电起义。

  以史为鉴的共和国的决策者们决定改写历史。毛泽东签署命令,新疆除了保留一个国防师,其他部队全都一手拿枪,一手拿锹,以急行军的速度开到了与天地鏖战的新战场。但驻疆部队立即“转轨换型”,一时间,作战地图变成了生产地图,炮兵瞄准仪变成了水平仪,战马变成了耕马,马镫变成了犁头……各路大军以气吞山河之势向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大漠戈壁发起了进攻。这些部队发展成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十三个农业师。

  细节1

  “王震曾云:将于明年赴关内招来大批女性作官兵眷属。”

  ——摘自二十二兵团参谋长陶晋初将军1949年10月27日致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赵锡光将军的复电。

  “婚姻问题,妇女工作,是当时部队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信息之一……处于新疆当时的情况,未婚男军人那么多,且多数人年龄偏大,而已到婚龄的汉族妇女又是那么少,内地的女青年又是逐步来新疆的,所以军人的婚姻问题,也只是按职务按年龄按参加革命的时间,分批逐步地解决……”

  ——摘自原新疆军区副政委张明儒将军的《解放初期的新疆女兵》

  细节2

  当年具体负责到湖南招聘女兵的是二军六师政委熊晃将军。当时,军区成立了一个招聘工作团,熊晃任团长。熊晃带领招聘工作团来到长沙后,湖南党政领导给给予了大力协助。把营盘街的一栋楼拨出来,作招聘团办事处,还在《新湖南报》登出了招聘启事。 本报特约记者 卢一萍/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