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常州慈善总会556万善款点燃千户大病家庭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7:02 常州龙网

  慈善基金跃升至1.83亿元,全省“盘子”最大;一次性用556万元“善款”点燃千户大病家庭的希望,力度之 大全省鲜有;市领导分28路将113万元送到1450户困难家庭,规模之大全省少见……

  常州:大家庭中没有冬天

  农历岁末的常州,滴水成冰。

  可在这分明是属于严冬的季节里,龙城大地上却激荡着宛如春天般温暖的气息——

  去年12月28日,市慈善总会成立,30余万大病救助金注入45个不幸的家庭。

  12月29日,市、区两级财政联动,1000余万年终增发补助惠及常州数万困难家庭。

  今年1月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再次提“标”,唱响2006关爱“第一音”……

  种种迹象表明:从制度上构建“大家庭”式的互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弱势群体投注更多的温情,在常州已摆上了十 分重要的位置。在市长王伟成看来,关爱常州10万困难群众的重要意义,无论如何也不逊于创造1000多亿的GDP和超 100亿的财政收入,“发展经济是为了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是为了造福人民。政府的关怀,要更多体现在弱势群体上,要 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遇到特殊困难时有人帮。”

  “和谐常州”,在爱心涌动之中愈加清晰。

  破解“大病犯愁”之困

  这是记者上月末在市慈善救助新闻发布会看到的一幕——

  洋溢着温馨气氛的大厅内,市领导王伟成、张力航、李林生及多位企业家主动走下座位,把首批大病救助金送到45 位市民手中。

  从市领导手中接过饱含着全市人民一片爱心的救助金,市民李秀梅眼中噙满泪水。这位坚强的中年女性,承担着一个 困难家庭的重担:丈夫重病卧床,两个孩子尚在求学之中,而自己早在1996年下岗,全家靠低保金艰难度日。“是社会大 家庭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让我们在这严冬的季节中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针对低保和困难家庭的大病救助制度在得到慈善基金的有力支撑后,变得异常从容。统计数据显示:在系列慈善活动 中,全市共募集慈善基金1.83亿元,当年产生增加值即达200万元;另外,个人“一日捐”活动募款356万元,两笔 资金共计556万元,都将被用于本年度对市区范围内患有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的个人进行救助。而随着慈善基金规模的进 一步扩大和增值额度的加大,我市对大病救助将显得更为“潇洒”自如。

  “遍观省内兄弟城市,大病救助力度如此之大,别无二家!”市民政局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据了解,第二批110 3人大病救助名单已经确定,公示之后,每人6000至8000元不等的救助金,今天起将全部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因病致穷”现象,市民政局局长冯俊认为,建立大病救助制度是突破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 “困局”的重要举措,更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需要。这种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使之上升为社会意志的制度化“ 爱心救援”模式,在社会保障领域具有广泛的样本意义。

  救助“大网”撒遍全市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不足10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内,挤着祖孙三代,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能收上一两个频道的 14寸黑白电视;男主人卧病在床,家中的全部收入仅仅是60多岁的老父亲靠拣拾垃圾和女主人干粗活的几百元;一家人穿 的都是别人送的旧衣服,餐桌上一年四季难得见个荤……

  这种情景,在人均GDP已达4500美元,正疾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常州仍然存在。这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不经 意间我们发现与之已有了距离,但他无疑却最应被整个社会注视和关爱,让他们衣食无忧、居有定所并且怀有希望,是和谐社 会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针对社会困难群体,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救助办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现,一张由政府、社会团体、企 业和个人共同编织的救助“大网”在龙城大地上已经撒开。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对象为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家庭,实行差额救助的方式 。自1998年以来,我市城市居民低保标准历经5次提标,已由1998年7月的140元提高至今年的280元。

  城市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分门诊和住院两种。对低保、特困对象实行收费减免:对特困对象,手术费、治疗 费、检查费、化验费、住院费等减免50%。低保对象就医时免收普通门诊诊疗费;治疗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按规定标准 减免50%;住院治疗的,其住院诊疗费、床位费减半收取。

  教育救助制度。常州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成立于2000年12月,至今已经资助了大中小学生万余人次。其助学金 分四个学段三个等级,是一项常规性帮困助学活动,一整年资助学生数在2500名以上。

  住房救助制度。主要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且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12平方米以下的家庭,由政府以实 物配租和租金补贴、租金减免的方式给予救助。

  探索长效“救助机制”

  德国著名学者贝克勒曾经说过,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是很重要的一个量化 指标。

  近年来,常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正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一系列的社会救助方 案的相继出台,与常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密不可分。

  “十五”期间,常州市GDP和政府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0%和20%以上,这两个数字的背后,是不断 殷实的政府“家底”。而去年慈善基金一下膨胀至全省第一,形成了一个不靠“摊派”、企业主动回报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 时下,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和企业、个人募捐的慈善基金已成为了划破困难群众心中阴霾的两柄“利剑”,而驱动“利剑”长空 舞的,则正是常州日益深厚的“经济内功”。“袋子”鼓了,“底气”足了,全市保障救助体系也有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当然,作为一级地方政府,首要的是发展经济。今年我市确定了“千亿有效投入”的大目标,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让市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建设“

和谐社会”。这种理念的创新,为全市建立保障救助体系的长 效运行机制,提供了政治保障。

  经济发展了,必须要回报社会。这一点江苏新城集团董事长王振华深有体会。数年来,他先后向社会捐款将近200 0万。在今年的系列慈善活动中,王振华和他的新城集团再次捐资千万。“从某种角度上说,实力决定作为,财富取之于民, 就要用之于民。”

  互济、共融的社会风尚时下正成为常州又一典型的城市性格。救助体系的日益完善,在提升常州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 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构筑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活在常州这个大家庭之中,无疑将是幸福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