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驻华大使希望进一步推动两国相互了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01:53 新京报 | ||||||
印度驻华大使苏里宁希望中印友好年进一步推动两国相互了解 在去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期间,双方宣布将2006年定为“中印友好年”。这是中印两国在两千年的交往史上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1月26日,在印度国庆招待会上,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雯翔和印度驻华大使共同主持了《灿烂的印度文化》一书首发仪式,希望这本在中印文化年里出版的书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国的民间交流,推动双方的相互了解。 中印两个东方大国有着种种相似背景,同是亚洲大陆文化奇葩,人口均超过十亿,如今又处在飞速发展中,前者以制造业见长,后者则是科技服务业巨人。印度驻华大使苏里宁表示龙象合作符合两国发展的需求。
1 能源合作 “政治搭台企业唱戏” “中印两国关系越来越好,在很多领域都有坚实的进步,政治、文化、商贸、社会、国防等各个方面。我们对此非常高兴。我们也决意将这种关系维持并且发展下去。”苏里宁在谈到中印两国关系时充满信心,在他看来良好的双边关系将为印度关心的能源合作提供动力。 半个月前印度能源部长访华期间曾表述,“中国和印度联手收购将最大程度地避免第三方对其能源资产的漫天要价。”“我们都是石油消耗的大国,如果我们能够合作,我们双方都将获利。”苏里宁大使向记者强调两国间的能源合作将会互惠互利。 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石油进口大国,而到2010年,印度也将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印度所需70%的石油依靠进口,未来几年将上升到85%,而中国自身的原油产量能满足国内2/3的石油需求。 双方在能源方面的一些共同利益推动着两国间的合作,并呈现出一种“政治搭台,企业唱戏”的新局面。“中国总理温家宝去年访问印度,也谈到了能源合作问题。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本月来到中国,商讨了一系列能源问题,他与马凯先生(发改委主任)进行了会谈,并且签署了协议。”苏里宁认为在政治搭桥之后,双方可能还有新的合作机会,“中印两国的石油公司现在可以进行合作了。”苏里宁说。 2 纺织品竞争 “印度并未夺取中国份额” 据印度国内媒体的报道,由于中国和欧洲以及美国发生纺织品纠纷,印度利用此契机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在《印度商业在线》一篇名为《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促进印度出口》文章中称,中国和印度都拥有规模优势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双方在纺织品出口上一直存在着争夺。在2005年中国和欧洲以及美国发生纺织品纠纷后,印度幸运的成为了受益者。截止到2005年12月10日,印度棉针织品的对美出口增长了238%.印度去年人造丝对美出口更是出现4位数增长,增幅达到令人震惊的6700%.据悉,印度一些大型纺织品公司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许多纺织品工厂都在日夜加班。 印度驻华大使苏里宁否认了这种说法,称印度纺织品并没有夺取中国的市场份额。“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我们(在纺织品)互相不存在竞争。”而对于不存在竞争的理由他归结为“市场很大”。 不过,苏里宁也认同两国之间在其他一些方面存在着竞争,但他认为这一竞争并不是问题,而是会成为双方的动力。“中印双方也存在竞争,即便在我们的合作过程中也会有竞争。但竞争并不意味着这些竞争对双方有害。我们可以共享信息,互相合作,这对双方都有利。” 在他看来,双方的合作要远远大于竞争,“印度所有的大型计算机公司都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中国的公司也有去印度做生意的。双方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印度著名的集团企业拉森特博罗驻北京首席代表则表示这种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方法就是增进交流,“中印的商贸合作是在进步,但是中印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了解。中国和印度两国人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需要进一步交流了解。” 3 文化交流 “中国人要向印度学英语”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5日发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9%.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也达到了8%.并且两个国家的预期被乐观看好,根据联合国在北京公布的《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中国和印度仍是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有句老话“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面对彼此迅猛的发展,这两个亚洲强国“邻居”之间,究竟互相应该借鉴什么呢?苏里宁大使称两国应该互相学习,他笑着说:“两个国家都有庞大的人口,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在很多方面都很相像,我们在很多领域需要需要相互学习。” 与之相比,印度学者沙拉德·苏尼的建议则要具体得多,也风趣得多。当被问及中国人应该像印度学习什么时,他只说了一个单词:“英语!”然后他才开始解释:“中国人要向印度学习‘英语’。英语已经是国际交流的语言,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话,可以做成很多事情。我不得不说有些中国人的英语实在是不够好。” 而对于印度人而言,苏尼认为中国人的勤奋和持之以恒是印度所需要的,“印度要像中国人学习勤奋,然后是中国人做事持之以恒的方法。很多时候,一个工作印度人开了一个头,然后就不管了。” 不管英语学得怎么样,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印度人对于学习汉语也很感兴趣。三位身着彩色纱丽的印度女子对记者说,她们来中国已经两年半了,都是印度外交部官员的夫人。现在她们已经会说基本的汉语,去超市购物等活动几乎不成问题。她们说:“汉语确实不容易,但是学点基本的还行。” 她们说身为外交官的夫人,早就习惯了东奔西走。当初得知要来中国的消息时,都非常高兴,而且来到这里之后,发现北京比想象中的还要好。 4 民间往来 “非官方交流更加重要” 在北京工作了3个月的赴北京大学交流学者、印度文化部MAULANAAZAD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沙拉德·苏尼:“我刚到中国三个月,我是家里第一个到中国的人。我觉得中国人不一样,非常独特。不过,我想中印双方的人民互相还不是十分了解,这是个问题。” 也许这种不一样的感觉在双方的旅游兴趣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虽然印度已经成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国,但是和民众热衷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游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中国游客将印度列入行程。 苏里宁大使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航班影响交流。他说,中印双方已经达成了协议,可以互相旅游,但是仍然没有足够的飞机航班。“你知道,去年我们通过的护照数量都有增加。问题不是出在政府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航班,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飞机航班。” 对于这种窘境,在北京工作了3个月的赴北京大学交流学者、印度文化部MaulanaAzad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沙拉德·苏尼认为是“陌生的恶性循环”。他表示:“我们越是不了解,我们就越不感兴趣。” 苏尼认为解决的良方是增加非官方交流,“我想提出一个建议,中印交流要侧重非官方的交流,这更加重要。比如,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印度的宝莱坞,而中国演员成龙也是非常有名的。类似电影这样的文化交流效果更加明显。 民间交流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就是文化交流,这也正是中印友好年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苏里宁大使称:“‘中印友好年’对于加强两国人民的了解非常有裨益。”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范辉 储信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