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废墟上崛起“世界的丽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09:25 云南日报

  ——写在丽江“2·3”大地震10周年之际

  从木家桥出土“丽江人”表明,人类生息在丽江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历史至少有10万年;相对于这漫长的历史,刚刚过去的10年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然而,这是丽江人刻骨铭心、永远难忘的10年,是丽江浴火重生的10年。

  丽江“2·3”大地震1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踏上了这片曾经饱受地震摧残的土地,看到一派繁荣昌盛、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听到丽江人动情而自豪地说:“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没有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心援助,就没有丽江3年恢复重建的巨大胜利和今天的辉煌成就。”“丽江不仅是丽江人的丽江,更是世界的丽江。”

  我们被深深打动,同时被震后10年所形成的“丽江精神”震撼。正是在这种弘扬民族传统、融汇时代内容的可贵精神鼓舞下,这里创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丽江速度”、“丽江现象”、“丽江品牌”“世界的丽江”。

  刚刚结束的丽江市委一届六次全委会和丽江市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作为“十一五”期间要深入实施的六大战略,这是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把文化提到立市之本的高度来认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产物,是经过认真探索而做出的创新性决策。文化兴市,这是丽江的灵魂和精神,也是丽江的形象和名牌,必将对丽江今后5年在国际上树立崭新的文化旅游名市形象产生重大影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丽江在每一个关键时期都准确把握机遇,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1996年“2·3”大地震刚刚发生,决策者们就在防震棚里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丽江今后的道路该如何走?

  地震后发生的一桩桩事情,强烈地撞击着决策者们的心弦:和贵华、席学诚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忘死、为人民鞠躬尽瘁;震后第二天,受灾较轻的山区群众便拉着柴禾、土豆等前来慰问重灾区,重灾区群众则自发开展小春管理等生产自救工作; 地震发生不到21个小时,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来到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抗震救灾;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地震毁坏了家园,但却锻炼和考验了广大干部群众。“公而忘私,患难与共,自强不息,抢抓机遇、勇往直前”的丽江精神不灭,恢复重建和大发展就有了希望。于是,“苦战3年,重建一个新丽江”的大胆决策果断出炉。以前瞻性思维、开拓创新的精神把握住发展契机,这是丽江的一个创举,成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战胜灾害、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1999年2月3日,3年恢复重建圆满结束,一个崭新的丽江在废墟上崛起。

  成绩斐然、闻名遐迩。丽江人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审时度势地进行开拓性决策。2001年以来,分别提出了全面实施“二次创业”,把丽江建设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云南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重要的水能基地,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诚信和谐丽江等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这些与时俱进的决策,激励着丽江各族人民乘胜前进。

  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丽江在全国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这一奇迹的出现,同样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几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用几把普普通通的民间乐器,演奏出了誉满全球的文化精品“纳西古乐”、“东巴乐舞”;2002年5月,丽江与深圳联手推出大型旅游民族歌舞晚会《丽水金沙》,成为经久不衰、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精品。民间文化的兴起,在丽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高雅文化与商业市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阵地和群众需求对立起来。这种认识偏差,成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障碍。对此,决策者通过举办高规格的首届丽江文化论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共建和谐,科学发展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化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告诫人类必须与自然和睦相处,彼此才能共存共荣。

  纳西族东巴文化关于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兄弟和睦才能共存共荣;人类不能任意伤害自然,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发生纠纷时要及时调解,人类必须约束伤害自然的行为;人类要经常自觉检查自己的行为,以维护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精辟的认识,成为丽江共建和谐,科学发展的民族精神力量。

  金沙江流经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477千米,全县96%以上的面积都分布在金沙江流域。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确保丽江和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地纳西族群众就发出了“保护树木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保护森林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心声。1990年开始,丽江先后对玉龙雪山、东部林区和西部老君山林区实施了封山育林,封山育林的天然林面积达29.5万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60%。1998年8月,国务院关于全面禁止金沙江流域天然林采伐的“禁伐”发布以后,丽江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采伐,砍树人转变为种树人,原始森林得到有效保护,一片片新绿覆盖了山川大地。

  如今的丽江,山川秀美,景色迷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处处映入眼帘。

  经历了800年风风雨雨的丽江大研古城,在″2·3″大地震中遭到了重创。在古城恢复重建中,丽江人敢为天下先,闯出了″整旧如旧″的新路子,由政府补助700万元、各单位自筹3000多万元,果断拆除了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近600米长的东大街两侧的钢混建筑物。4个月之后,古色古香的东大街神奇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古城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保护古城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财富,就是保护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震后10年间,丽江人从保护、保存、整治和发展4个方面着手,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共同的历史财富和文化遗产。2005年,先后有400万中外游客游览被国内外学者誉为“活着的文物”、“民居博物馆”、“高原姑苏”和“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管理,是丽江市坚持共建和谐、科学发展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确定为“丽江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开发探索出了成功的范例。

  束河茶马古镇的保护和发展,被誉为“中国经验”。

  信手拈来的一个个案例,无不体现出共建和谐、科学发展的精神。

  广纳包容,融入世界

  2006年1月15日21时25分,乘坐3U8694航班的香港游客扺达丽江机场,标志着香港至丽江直航正式开通。至此,丽江打开了连接国际旅游市场的窗口。同时,国家海关总署已将丽江机场列入国家口岸建设“十一五”规划,丽江机场全面实现国际直航指日可待。

  香-丽直航开通,为丽江进一步扩大开放架起了又一座“空中彩桥”。而在此之前10年间,丽江机场已分别开通了丽江到昆明、西双版纳、芒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贵阳、重庆、珠海、厦门及香港等城市和地区的航线,共有东方、南方、国际、上海和深圳等5家航空公司经营丽江航线。旅客吞吐量从1995年的1.9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11万人次,航班起降架次增长了50多倍。

  这象征着“世界的丽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融入现代世界。细究其因,可谓震后10年间,丽江人把兼收并蓄、善纳优良的传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大力弘扬并扩展和深化了民族精神的结果。

  兼收并蓄、善纳优良,是丽江传统的民族精神和品格之一。具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少见的没有 城墙的城堡,研究者认为就是兼收并蓄、善纳优良的一个例证。因此丽江古城吸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纳西文化汲取中原文化以及相邻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多元文化在此得到生存和弘扬。蜚声海内外的“纳西古乐”,正是纳西族吸纳了多元文化的结晶。如今,纳西文化已经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成为举世瞩目的亮点。

  “丽江旅游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从兼收并蓄、善纳优良走向广纳包容、融入世界,并以坦荡的胸怀引进智力和资金。”在丽江采访,我们多次听到人们谈起这样的认识。

  1996年“2·3”地震以后,丽江采取聘请顾问或开展多种经济合作的方式广纳贤良,分别与6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建立良好关系,引进智力,为丽江的发展献计出力。现在,展示丽江新城风采的香格里拉大道、气势磅礴的木府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都是广纳包容,引进智力的结果。同时,在震后恢复重建中,丽江提出了利用国家补助和贷款各5亿元、招商引资5亿元,全面开展恢复重建的构想。3年间,实际引进资金7.5亿多元,分别完成建设项目32个,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丽江市,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此后,一座全国惟一纳西族自治县的新县城——玉龙新城应运而生。

  玉龙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充分体现了广纳和包容。在规划上,分别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深圳城市规划设计院、昆明理工大学设计院和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4家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县城概念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规划方案征集及征询意见活动。最终突出了地缘优势和文化品位,体现了行云流水、返朴归真、经营文化、再造遗产的理念,创造了“以水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的山、水、田、城、人共生共融”的发展空间模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国际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特征。而在建设上,则创造了一个企业吃掉一个县城的模式,这在全省、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典型案例。

  广纳和包容,与世界融为一体,引来国内外的文化人、企业家纷纷落户丽江,成为推动丽江发展的强劲动力。“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创实施“五年计划”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了5.6个百分点,累计引进资金70.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年均增长33%。

  震后10年的丽江正是以广纳和包容的广阔胸怀,以主动融入世界的气魄,吸纳了方方面面精华,助推了“玉龙第三国”独特优势的发挥,打造出了“世界的丽江”。

  何侃李秀春乐志伟江世震(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