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圳初中生调查“丐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12:31 新闻晚报

  “昨天下午,我们在市区发现很多乞讨者,他们在马路上穿梭,等车停下,到车旁乞讨,这是典型的拦车乞讨……这次,我们的调查目标就是他们。”

  这是深圳福永中学初三学生吴桂的日记片段。最近半年,吴桂等5名同学一起,完成了1.5万字的深圳“丐帮调查”。目前,调查获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调查首日 笑脸换来冷漠和逃避

  “一脸的笑容换来的是冷漠的对待与慌忙的逃避。”

  这是2005年9月11日星期日,福永中学初三学生陈贵凤的日记。这一天,她和4名同学一起上街,开始这份“丐帮调查”。

  5名初中生,为什么要调查这个题目?

  第一个提出建议的是女生陈贵凤。她说,她每天要坐中巴去学校上课,路上总能看到不少乞讨者,让她感触颇多。刚好,学校“第二课堂”组织社会实践调查,她把想法汇报给老师。老师说,有意思。

  在学校支持下,陈贵凤和其他4名同学开始这项调查。

  回想起首次调查经历,陈贵凤在日记里这样写:我拿着数码相机对着他们的时候,他们竟像遇到猎人的野物般乱跑乱窜地向远处飞去了。

  男生吴桂说,平均算起来,遇到10个乞讨者,拒绝接触的超过一半以上。

  男生卢裕峰回忆,后来我们只好见机行事,友善的乞讨者,我们就接近,一次聊了15分钟;冷漠的乞讨者,我们就躲在角落里观察,偷偷地拍照。

  调查初期 被痛骂和被感动

  调查初期,由于和乞讨者基本不打交道,这群初中生曾一度被乞讨者痛骂。

  陈贵凤回忆,10月有一天,队员们坐车到市区,看见人群中有一个乞讨者就冲他走了过去,还没等队员们开口,那个乞讨者掉转身就走。

  “我们只是当他害羞,不敢和人接触,于是就跟着他,想告诉他我们没有恶意。可跟了一段后,那个乞讨者突然转过身,恼怒地冲我们连连吼叫‘神经病啊!’当时,队员们一下子懵了。”陈贵凤说。

  她说,这次“打击”后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敢再继续下去,“虽然调查前,有心理准备,但我们没料到调查过程会这么艰难。我们常常被乞讨者骂。”

  支持他们继续调查的动力,除了希望引起社会对乞讨者的关注,还有一次被乞讨者的感动。

  吴桂回忆,过年前一天,我们上街寻找乞讨者,有一个乞讨者引起同学们的注意。陈贵凤说,她起码有80岁,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脸色晦暗。她默默坐在地上,也不主动向路人要钱,眼神呆滞。

  “当时,我们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向那个老太太走去。”吴桂说,我们问她,为什么快过年了还在乞讨,家里没人了吗?

  老太太竟然掩面痛哭。她遮住眼睛,眼泪从指缝里渗出,断断续续地哭诉,自己原本在家挺好,前不久,唯一的儿子突然去世,老太太变得无依无靠,只能乞讨度日。

  “老太太的破棉衣、沾满灰尘的头发,让我们震撼。”陈贵凤说。

  调查原则 “丐帮调查”自己贴钱

  调查有一个原则是,和乞讨者交谈,要和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放下戒心。渐渐地,同学们累积了足够经验。“什么类型的乞讨者容易接近,怎样使乞讨者自愿接受调查,我们心里都有了数。”陈贵凤说。

  她说,那些坐着被动乞讨的,或者卖艺乞讨的,比较和善,一般不会拒绝和我们交谈;那些穿梭在人群里,强行乞讨的比较难惹。

  吴桂说,难惹,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接触他们,毕竟只有了解了所有类型的乞讨者,调查才算完整。

  陈贵凤说,对那些不肯和我们交谈的乞讨者,我们会塞给他5元到10元钱,乞讨者接受的施舍一般是几角或几元,5元以上已算是大数目了。拿了我们钱,乞讨者多少都会和我们聊上两句,至少不会“横眉冷对”。

  “为尽可能多地采访到各种类型的乞讨者,我们光是花在施舍上的钱就有近千元。为保证调查顺利进行,我们每个人都会自己贴钱进去。”陈贵凤说。

  随着时间推进,调查越来越顺利。一开始同学们一天只能调查5个左右的乞讨者,后来效率逐渐提高,一天至少能调查10个乞讨者。采集信息更加有的放矢,不会毫无边际地和乞讨者谈话。

  调查进行中 被欺骗引发内心无奈

  “当初,我们是抱着同情心调查,从没有怀疑过那些可怜的乞讨者。直到一次亲眼拆穿西洋镜,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的想法太过天真了。”吴桂说。

  他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自己看见一个双目失明的乞讨者,两眼上翻,抖抖缩缩地靠在墙角。摆在他面前的乞讨碗里,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硬币。

  看他身患残疾,一天又讨不到多少钱,吴桂在他的碗里放上5元钱,和他攀谈了起来。“我问他是不是从小就失明了,他点了点头。可说着说着,我发现他能准确地描述出许多事物,甚至还能说出哪儿的景色漂亮。他的自相矛盾开始让我有些怀疑。”吴桂说。大概是发觉自己说漏了嘴,这位盲人乞讨者突然一起身,向马路方向走去。吴桂急忙跟了上去,一来是怕他有什么闪失,二来是有些好奇,为什么他会言辞闪烁。

  谁知,那个乞讨者走得比吴桂还快,很快到了路口。有路人要搀扶他,他竟一把推开,急急忙忙地走到马路对面。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路上他避开了许多石头、垃圾等障碍物。

  原来,这个“盲人”完全是假装的。

  在另一名初中生卢裕峰的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2005年11月15日,我遇到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奶奶。她是唯一一个站着不动让我照相的乞讨者。她说,他们家乡许多人出来乞讨,他们村把这当作致富的一种门道……

  这引起同学们深深的思考和无奈。

  因为尝过调查中的酸甜苦辣,同学们的“丐帮调查”有了更多的理性和思考。

  目前,这份《深圳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调查报告》荣获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将参与角逐广东省内的相关奖项。

  【记者手记】创新和勇气

  采写、刊发这篇稿件,是有些东西要说。

  第一,是几个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勇气。原本在课堂的少年郎,想到要去调查衣衫褴褛的城市乞丐,反差太大,意外太多,这是创新的地方。

  不可否认,这个调查毕竟只是一个局部调查,调查结果也远不如专家利用各种方法理论来得精确和经典。但谁能否认:也许,这个调查是一部巨著的“萌芽”呢?历史上确实不乏类似的结果。对中国学生来说,太需要“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了。

  第二,他们创新地想了,也有足够的勇气做了,甚至克服了很多困难(比如经费,自己贴钱),而且做得很好,这就够了,也值得我们佩服。同时,调查期间发生很多故事,细腻感人,值得一写。

  所以,就有了上面这篇稿子。

  ■相关链接

  《深圳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调查报告》内容摘要:通过调查分析在深圳市内流浪乞讨人群的现状及原因,人群发展的趋势,寻求一些较为合理可行的管理方法。

  调查人数:深圳市街头、各类广场周围等地方50余名流浪乞讨者;

  行乞原因:他们为什么背井离乡来深圳乞讨?调查访问中乞讨者们自称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家庭贫困被迫乞讨;偶遇自然灾害;继续学业,这类乞讨者多为未成年人或年轻人;残疾人就业生存困难;家中无人赡养,很多乞讨的中老年人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或者没有子女,只好乞讨为生;离家出走,还有儿童因为父母离婚被抛弃;流浪卖艺,把卖艺作为生存方式。

  行乞方式:目前,深圳乞讨者的行乞方式主要有:卖艺、暴露残疾、拦车乞讨、痛说“悲惨家史”等10种方式。

  行乞收入:乞讨的收入跟这一群体他们自身的年龄构成和行乞方式有很大的关联。卖艺者收入最高,其中又以儿童卖艺者收入最高,每天收入为几十到近百元;靠暴露残疾的乞讨者次之,一天能收入十几到几十元;单纯乞讨的老人和儿童又次之,但一天也能讨到近十元左右,多者会在十几元左右;中青年乞讨者磕头乞讨收入最低。流动乞讨者行乞收入多于原地等待乞讨者。

  总的来说,这些人的收入一个月平均在600元左右。

  发展趋势:收入下降、低龄化、老龄化。有关职能部门已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对欺诈乞讨、强行乞讨多持批评态度;公众对流浪乞讨者警惕性增强。乞丐职业化和团体化、经营化。去年12月份曾有近50人一起来深圳乞讨,晚上住在一起。

  建议:对现有流浪乞讨者的行为规范,尝试建立有效身份确认制度,对儿童流浪乞讨行为的管理。作者:□实习生 邹瑾瑜 记者 徐哲 供图 余肖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