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来了就是一家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13:19 中国三峡工程报

  来了就是一家人

  讲述人:江西省靖安县老区建设移民办副主任 周小勇

  我的家乡靖安县是江西红土地上的一块“绿宝石”,是安置三峡移民的首选之地。早在1999年9月,省领导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移民干部:“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的外迁安
置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当时,我们感觉压力很大,心里没底儿。

  作为江西省首批移民安置试点县,我们什么都得学,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我们从调查摸底、选点、测量、绘图整整45天与建设局、土地局、水务局、供电局、交通局等部门及有关乡镇90多位同志一起在田间、地头、山林爬上跑下,对选定的32个移民安置点的4368亩水田、旱地、山林地、宅基地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进行测量规划等。为了拿出一套完美的“安置规划”,我们对自己苛求到了“鸡蛋里挑骨头”,一套方案不满意,推倒重来,再不满意,再推倒重来。规划过程中,我们拿出的方案草稿堆得比我还高。

  为了让移民建新房,我们请建筑专家设计了三套住房图纸供移民自主选择。按照这样的设计,在靖安的造价是不会低于340元/平方米,考虑到三峡移民的承受度,县里减免和优惠了所有规费,承建单位也抱以“讲政治,赚饭钱,为三峡移民出份力”的目的,最后造价定在288元/平方米。

  当移民们搬进新房时,都打心眼里发出了“比老家的房子好多了”的赞叹。国家部委的领导来到我们靖安,也曾高兴地说:“三峡移民的家最好找,只要找到最漂亮的小楼房,那一定是我们三峡移民的家!”

  2000年5月初,云阳县的移民来到我县香田乡对接考察。原先是把移民建房点规划在乡村公路旁的一个砖坯场,移民的水田集中规划在建房点东部,距建房点约300米。移民考察后要求在水田中央一块柑橘园中建房。

  靖安是中国柑橘之乡,柑橘又是香田农民的经济支柱,这片果园面积17.3亩,树干有碗口粗,全部进入盛果期,亩产达6000多斤,一到收获季节,那就是黄橙橙的金子呀,是还不富裕的靖安老乡一年生产生活的依靠啊。果园归5户村民所有,并有2户人家祖祖辈辈在果园里居住。移民的要求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真是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割哪块都痛,况且,这样的事儿,我们真觉得说不出口!但想到伟大的三峡工程,想到离别故土外迁移民,我们答应了这个有点不近人情的要求。带着复杂的心情,我们连夜找到5户村民,工作一直做到凌晨3点,没有想到,这5户村民竟这样表态:“人活一辈子,谁没有个难处,人家大老远来,无依无靠,就这点想法,我们还不答应,那还算人吗?”当老表砍掉自家的果树时,全家老少都伤心地哭了,特别是另外两家人,含泪拆掉自家祖辈留下的房屋,我实在不愿看到他们的痛楚,跑到一边默默流泪。

  在整个移民接收过程中,老表让地的故事时常涌现。在仁首镇接收安置点,有个移民看中了一处不在规划中的好田,镇里和村里的干部当时愣了,不知道如何表态。让出好田的村民却含泪对家人解释说:“搬到咱们这儿来是缘分,我们不照应他们谁照应?”在雷家垅安置点,本来开始只接纳10户移民,却被12户人看中,并提出要将当地两户村民刚建的新房买下。这要求的确很苛刻,但淳朴的老表心里明白,移民们真的比自己更难更苦,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想开了,不仅卖了新房给移民,而且搬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寸土不留地让给了移民兄弟。这些老表将住宅附近的60多亩水田全调出让给移民耕作。

  “来了就是一家人,你喜欢什么地方,我们就让出什么地方。”就这样,在虎山农场、县良种场、寿观林场、马尾山林场,凡是三峡移民选中的场地,场里的干部职工二话不说,当即拆除厂房、住房,让给移民建新房。

  移民千里迢迢来江西,我们把他们安置得咋样?这就要求我们移民干部心里时刻要有移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我们的主任龙小文是位女同志,五年接收安置移民工作的她比别人做的事多、吃的苦多、用的情更多,以至于他丈夫回家见不到她,只好用“她不是我的老婆,她是移民大家的婆娘”的话来安慰自己。

  还有一个三峡移民认当地人做“舅舅”的故事。红岗林场场长张希贵是个豪爽、热情又正直的中年汉子,为了做好安置三峡移民工作,几乎是天天在移民家中转。范云靖是全国最小的一个移民,他出生在移民搬迁的轮船上。在范云靖还没到之前,张希贵便嘱咐妻子把自家最肥的老母鸡杀了,炖好一锅汤,买好红糖和奶粉。范云靖母子一到,就赶忙把母子俩安顿在自己家坐月子,鸡汤喂母亲,云靖喝牛奶,云靖的父母感动得热泪双流。大家要明白,按乡风乡俗,让别人在自家里坐月子,是犯忌讳的事。可咱老张什么都没有想,安排得热心周到,小云靖便认了这个舅舅,为纪念云阳迁到靖安的这段历史,便取了个非常有纪念性的名字:范云靖。“舅舅”的称呼于是在移民中传扬开了。

  最震撼人心的还是2005年9月,干部群众同抗“泰利”台风,救助移民兄弟转危为安的事儿。“泰利”台风给靖安带来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双溪镇曹山村叶家组移民点在北潦河边上,9月3日凌晨1点,连下了一天一夜暴雨的靖安北潦河,经不起山洪的横冲直撞,最终决堤。长期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三峡移民对山洪暴发有点见怪不怪,当乡村干部赶到那儿时,看着水进了里屋的移民兄弟说什么也不走,连家里的东西都不愿往高处搬。乡村干部一边劝说他们迅速搬东西撤退,一边帮助他们将贵重东西往高处挪。移民黄世喜的儿媳正在坐月子,按老家的规矩是不能搬运的,移民干部张梅趟着已到膝盖深的水来到她家,劝说他们一家快走。他们还是不愿走。望着越涨越大的水,看着越来越犟的黄世喜一家,张梅当即跪下说:“再不走就要出人命了,我求你们赶快走。”这时,房里的水已快齐腰深了,黄世喜有点慌了,但他又以儿媳坐月子不能下水为由还是不走。另一个妇女干部见状,立即脱下自己穿的防水衣裤给产妇穿上,最终劝说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到凌晨6点,这个点上的9户47名移民全部撤离安排到地势较高的上林组村民或老移民家中吃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给靖安县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4.5亿。面对灾难全县人民没有气馁,发扬98抗洪精神,村帮村、户帮户。特别是对三峡移民,全县机关干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短短3天时间,为移民捐款上万元,对受灾严重的曹山村叶家组移民一次就送去了3200元的捐款。

  “红土情怀融化巫山云雨,两地血肉交融兄弟情深”,这是三峡移民春节撰写的一幅长联,这也是两地群众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致富的真实写照。

  迁入靖安县的三峡移民大都有种植玉米的习惯,但由于品种不行,产量低、品质差,卖不到价钱,大部分作为猪饲料。县农业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想方设法与省种子公司联系,为移民选购优良品种,让他们在种玉米上发展自已,省种子站的领导听说是扶助三峡移民,二话没说,无偿提供“沪玉糯一号”优良玉米种子800斤给三峡移民试种,并且从播种、田管、采摘、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跟踪指导、帮扶。这批种子分别在雷公尖、仁首、县良种场三个移民点试种成功,玉米一入市,便成为市民的抢手货,市场货比一般玉米高出一倍多,每亩增收500元,并销售到省城南昌市场。

  这种手足之情,体现在移民生产生活每时每刻,初来乍到,移民不会种田,当地群众手把手教;犁田耙地、撒种抛秧,“一对一”的帮扶;移民希望栽种柑桔,果业技术人员主动上门进行技术指导,科学合理地安排移民种果树,当地果农也毫无保留将果树高产的看家本领一一传授给移民邻居,使移民们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说实话,没干移民工作前,我从没去过三峡,也没和三峡人打过交道。然而,是国家的三峡工程建设,把我们江西省靖安县的干部群众和三峡移民紧紧拉在一起,使大家由陌生人变成了相亲相爱一家人。

  (本文系讲述人在重庆市三峡移民精神报告会上的报告文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