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送温暖:全球规模最大的政府爱心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20:0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 随着农历丙戌新年的临近,延续一个多月、惠及中国大陆上千万困难群众的“送温暖” 行动暂时告一段落。这场十多年前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起的一年一度的活动,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受益面最广的政府爱心工程。

  “送温暖”是极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互助活动。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为了让家庭生活困难的工人同样能够安心过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起送温暖活动
,在每年春节来临前通过发放钱、物等形式帮助特困群众,后来这一形式陆续被各级政府采用。

  与往年相比,今年“送温暖”的最大亮点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去年年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倡导为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此后一场募捐高潮在中央国家机关掀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在中南海捐款捐物。

  据统计,募捐活动开展一个月来,中央部门和单位共产党员“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捐款4005万元,棉衣被52万件;各地收到捐款2亿元,衣被2300多万件。受益人数超过2000万。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海社科院社会学专家陆晓文说,“送温暖活动在进行10多年后再掀高潮,是因为它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主张相结合,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新理念。”

  尽管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中国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困难群体。根据民政部的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000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处于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

  上海上运六厂下岗职工黄振华说,以往自己最害怕的就是过年。平时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没有比较也就不觉得家里穷,但一到过年亲戚们上门拜年,家里连点像样的年货都拿不出招待大家,“这时候就觉得自己确实处在社会最底层。”

  由于妻子早逝,黄振华全家每月的固定收入只有690元的最低工资、125元“低保补助”和40元的粮油“绿卡”,凭着这不到千元的收入,他要抚养年逾八旬的母亲和一个正在读高一的女儿。今年政府组织的送温暖活动给他家送来2条棉被、10多件衣服,还有大米、肉禽蛋等主副食品,黄振华说:“我终于体会到雪中送炭是什么感觉。”

  送温暖活动发展至今,救助的内容已从最初向困难群众资助“度过年关”的年货和现金,发展到更为长效的扶贫济困措施。在全国人均GDP最低的贵州省,今年的“送温暖”主题是“送岗位”,政府部门征集了上千个工作岗位,涉及送水工、营业员、店员、保安、电工等10余个工种,所有用工信息直接“输送”到贵阳市困难企业,方便这些企业的下岗、待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从送温暖活动中得到帮助的人群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上海规定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0%的家庭视为“相对贫困人群”,把这部分生活并不轻松的群体同样纳入送温暖的范围之内。而过去只向城镇户口职工送温暖的坚冰也已经被打破,中华全国总工会宣布今年在已经安排了4000万元送温暖资金的基础上,再增拨500万元专门用于开展向农民工的送温暖活动。

  在十多年的送温暖活动中获得收益的,绝不仅仅是受助者本身。去年年底捐出7件衣物的上海白领林榆说:“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感到自己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曾经多次参加送温暖活动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夏晓文说:“每一次送温暖对于我们干部来说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后还有这么多群众生活得如此艰难,我们就没有任何骄傲或者松懈的理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