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01:23 杭州日报

  “过年回家吗?”这句话是春节前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春节将至,不少人正忙着订票回家,归心似箭已令过节的气氛骤然升温。

  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现代人对回家过年有着迥异的感受。其中,都市“恐归族”的形成让中国传统民俗多了些别样意味。

  春节“恐归”为“六苦”

  如今与人谈论过年回家的味道真有些不同,记者发现,“恐归族”真不少。经过一番深入探访,“恐归”心态大多有以下情形。

  繁文缛节不胜其烦。家在河北的刘颖一提起春节回家就双眉紧皱。“家里七大姑八大姨,探访一遍假期就完了。本来是想回家陪父母,结果跟爸妈话都没说上几句。”

  衣锦还乡情结难改。中国人异乡闯荡总会有能够衣锦还乡的情结,可还乡之路也是一种负担。陈良程来广东奋斗10年了,在单位奔了个处级,生活也还富足。可他已十年没回老家了,理由就是———“嫌自己官当得不够大、钱挣得不够多,索性不回了!”

  人生未定无颜省亲。一到春节,28岁的小李又犯愁了,因为还是不能给爸妈带回一个准儿媳。看到儿时的伙伴大都为人父母了,小李心里多少有些失落。“想起这些烦心事,就不想回家了!”

  派发红包囊中羞涩。派发红包,数目可以不等,可总不能“拿不出手”。周洋洋的老家在贵阳,按当地风俗,今年她参加工作了就要派红包给其他小孩。可她掐指一算,她至少得准备5000元的红包,“简直是大出血啊!”

  终日奔忙难得偷闲。李江南小两口这个春节准备躲到广西柳州度假,为了求个清静,特意避开旅游热线。搞销售工作的小李说:“好不容易有长假,何必为回趟老家在‘千金难求一票’的春运中找累受呢!”

  生活惯性不愿打乱。家在陕西的孙真彬说:“在广东生活时间长了,平时像刹不住车的跑车,对老家农村慢节奏的生活真有些不习惯。”

  不归的代价是情债

  回家过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它不仅是亲情团聚与人际沟通,更是父母的期盼。“恐归族”虽说获得了过年的自由,却要当心背上情债。

  杨先生十分感慨地说,2005年春节,他从广州驱车三小时赶到阳江。可是一推门,母亲的孤独伴着心酸扑面而来:房里黑漆漆的没有开灯,母亲一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发呆。“让母亲孤孤单单地过春节实在是做儿女的不孝!”

  也有社会学家认为,不能轻易地把“恐归”算做不孝。“恐归族”对外界变化反应敏锐而其适应能力偏差,对他们应给予足够理解。

  少些礼节真心团聚

  从盼归到恐归,随着社会变迁,中国人对待传统民俗的心态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其间有人们对传统最原始心态的保留,也有新新人类对于现实压力的抛弃。中山大学中文系叶春生教授认为:“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些心态刷新着中国人传统节日的年味。”

  “其实,倒不是回家真有多么不开心,只是春节牵连了太多的繁文缛节和既定程序,让简简单单的回家过年凭空多了许多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传统民俗能舍弃一些礼节,多一些真心的团聚,“恐归族”将会由“恐归”回归到“盼归”。

  新闻故事

  “北漂”重庆崽 万元过年清单

  在北京某公司拓展部的刘勇,老家在重庆,他列出的“过年清单”如下:

  路费。订的机票5.5折,加上机场建设费是950元。从重庆坐客车回老家车费50元。女友和他来回路费需4000元。

  礼物。给爸妈每人买了一套衣服,600元;给妈妈买了一条项链,500元;爸爸喜欢喝酒,买了两瓶二锅头,200元;一条北京香烟,100元。春节走亲访友,暂时预备给父母1500元去应酬。

  压岁钱。表弟表妹4人一共得给500块钱的红包。第一次和女朋友回家,得带她去重庆周围看看,带上父母,一家4个人,怎么说也要花1000元左右。

  朋友聚会是回家的一大内容,也得花上一笔钱。另外,还要留点钱备用,给未来的岳父岳母买礼物。“春节回趟家,没有1万元钱不行。”刘勇说。

  催儿回家 孤独老太自残

  快过年了,家住山东省即墨市蓝村镇一里村的张老太太在家觉得寂寞,为把在外地工作的3个儿女全部召回来,她想出一个危险的办法———挥刀自残。

  25日上午,记者赶到即墨市蓝村医院时,张老太太在儿女们的搀扶下正准备出院。她的小儿子惭愧地告诉记者,老母亲今年已75岁了,他和姐姐、哥哥都在外地工作,父亲又去世了,老母亲一人留在农村。

  张老太太说,快过年了,她盼着儿女们早点回家,可小儿子打电话说今年不一定回家了,大儿子也说要晚几天回家。她一听来了气,就想出用自残的办法“逼”儿女回来。于是她拿出水果刀朝自己腹部就是一刀。所幸,张老太太被邻居及时送进医院,并无大恙。

  儿女来了 老人会四处宣扬

  1月26日中午,离除夕还有两天时间,北京市东城区老年公寓的杨大爷吃过午饭,慢慢地在院子里溜达。正等着自己的3个孩子接他回家过年,杨大爷接受采访时满脸笑容:“快了,等孩子们放了假,就该来接我了。”

  而值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了解到,杨大爷在大年初二这天才会被接到儿女家住上一天,然后就会被送回来。

  直到26日中午,公寓里居住的26名老人,尚没有人被子女接回家。“事实上,几乎所有老人都要在这里度过春节。”她透露,尽管住在这里的老人均有儿女在北京,但多数人只是在春节过后回家住很短的几天。有的子女只是把老人接到外面,找饭店吃顿饭就送回来了。

  几乎每一名接受采访的老人,最后总要加上类似的话语:孩子工作忙,不能耽误他们。

  曾在老年公寓工作过的姜杰女士认为,老人们的话语中,包含着太多辛酸的东西。她介绍,在公寓,谁的儿女来了,被看望的老人总会四处大声宣扬,“仿佛是件骄傲得不得了的事”。

  有的屋子里两名老人一起住,一旦其中一个的儿女来看望,另一个经常会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大多数人则会拿起报纸跑到外面去。姜杰认为,这个时候,老人羡慕又触景生情的心理让人感慨。

  “最好是常回家看看”

  “春节回家是一种传统,即使有困难不能和父母团聚,也要通过其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电话、短信、邮件等,甚至请保姆专门陪老人,如果可能,最好是常回家看看。”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室主任单光鼐研究员

  “面对‘空巢现象’,在短时间内,除了对老人物质上的扶助之外,更多的是要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寂状态。”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

  (新华社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报 青岛早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