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晨报送温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9日08:35 南京晨报

  周国锋夫妇,环卫工人

  凌晨4点起床扫街

  又到除夕了,周国锋夫妇凌晨4点就从床上爬起来了,丈夫要到垃圾中转站开工,妻子要赶到共青团路去扫大街,这对夫妇是南京雨花台区环卫所的保洁工,已经连续6年没有
回家过年了。

  周国锋夫妇的住处位于邓府山垃圾中转站后面,昨天中午,他们完成了上午的工作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来,周国锋忙着张贴春联,打扫房间,妻子王秀梅生火做饭,特地从老家赶来团聚的儿子也跟着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苏北人除夕饭是中午吃的,比年夜饭还丰盛,我们下午还要赶去上班,只能简单点了。”王秀梅说。

  说话间,饭菜做好了,小饭桌上摆了红烧鲢鱼、青菜炖肉、狮子头、大肉共4个菜。周国锋让儿子到门口的超市里买了一瓶红酒,分别斟在3个小碗里,夫妇俩坐在沙发上,儿子则坐在对面的床沿上。“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儿子懂事地向他们敬了酒,一家三口就开始吃年饭了。

  王贵成,南京中转回家

  汽车站里看春晚

  昨天下午4点40分,随着中央门长途汽车站最后一班从南京到上海的客车离站,售票大厅和候车大厅变得空荡荡。站外的广场上停了五六辆待客的计程车,司机们急切地询问着出来的旅客去什么地方,但往往都无果而终。“昨天做了1400块,今天100块都没做到,”中北的一位师傅显得非常焦虑,“我就巴望着能拉个远点的客人,就算不回家过年也行。”

  王贵成,28岁,回族。记者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售票大厅看自动查询机,头上戴着一顶白景帽。“我是青海人,在徐州开拉面馆,”他有点害羞,“刚从在睢宁的大哥家过来,前几天是我们回族的古尔邦节,就跟你们春节差不多。”王贵成是来南京转车的,他说做了一年太累了,老婆刚刚生了小孩,就趁着这几天多休息一下,他并不急着回去,明早11点才走。和他一样,此时还有十多位旅客正坐在候车大厅观看电视,他们的除夕夜将在车站度过。

  当记者过去的时候,车站的各位领导正在慰问这些年三十的特殊客人。长途汽车总站总经理田吉人对记者说,他们会在这天晚上打开暖气,安排好座位和电视,方便这些滞留在车站的旅客休息。

  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小伙子穿了身很精神的蓝色空军制服,他叫张磊,是杭州笕桥机场的地勤人员。“我今天早上才请好假,匆匆忙忙赶到南京来,但是已经没有去连云港的票了。”他显得很懊恼,“就差那么一两个小时,不然今晚六点准能到家吃上年夜饭。”张磊的家里还有一个妹妹,身边的袋子里装着带给她的礼物。然而最后他还是很满足地笑了笑,因为在部队能请到这个假已经是不容易了。“初一能到家也很好。”

  记者离开的时候,中央门汽车站的十四个售票窗口已经关闭了十二个,剩下两个将通宵卖票,当然,是初一的车票。

  周先生一家,小儿媳怀孕6个多月

  狗年添丁 喜气洋洋

  晚上6点,湖南路狮子桥步行街上霓虹闪烁,各大饭店年味十足。走进狮王府大酒楼,灯笼高挂,彩球迎门。这里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数一位身着大红官服、头戴大红官帽的“财神”。“财神”的任务是给每一桌的客人抱来彩箱,由每一家选出代表抽出一个红包,而这样的任务通常是由小朋友来完成的。抽红包时,市民周先生家还没有孩子代表,但他们并不着急。周先生的妻子告诉记者,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去年在上海读完研究生,已经在上海找到工作安顿了下来,明年应该能把媳妇带进门了。小儿子结了婚,小儿媳怀孕6个多月了,估计马上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能为家里添个狗宝宝了,一家日子很顺心。“只是弟弟抢在了哥哥的前面!”母亲示意大儿子要多多加油,也让做父母的多享享含饴弄孙的乐趣。

  钱益龙,驻宁新兵

  军属家来个临时儿子

  昨天,一名刚入伍不久的安徽籍新兵在排长的带领下,来到建邺区健园社区,他要跟自己的临时爸妈吃年夜饭。

  家住健园社区的黄荣伦和曹红霞夫妇是军属家庭,他们的儿子黄凯春节前光荣入伍,现在福建服兵役。过年了,家中突然少了一个人。钱益龙是江苏武警总队一支队的新兵安徽人,头一次离开父母过年。一边是思儿的父母,一边是想家的孩子,在社区主任曹其萍和部队领导的撮合下,他们组成了临时家庭,好好吃顿年夜饭。

  黄荣伦说,虽然自己的儿子远在他乡当兵,社区主任又给他们送来一个穿军装的儿子,这个年不再孤独了。

  陶师傅,在宁打工

  方便面就是年夜饭

  昨日下午5时许,来自安徽芜湖的陶师傅蹲在安德门的一个民工旅社的门口吃着方便面,这包方便面就是他的年夜饭。

  今年29岁的陶师傅一直在南京一家汽车美容店打工,过年放假他不打算回去。“现在回去路费太贵,等来年过了春运,车票便宜了,再挑个时间回去。”前一天,陶师傅住到了这个旅社,5块钱一天,每天的伙食就是方便面。下午5点左右,他到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然后到小店买了一包方便面回到住处,用开水泡了泡,蹲在旅社的门口花10分钟吃完。“刚才给家里打电话时,我没敢告诉家里人,年夜饭吃的是方便面。”

  60特困户新年微笑

  昨天是农历除夕,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过大年,晨报连续两个月的“新年送温暖”也迎来了大结局,第六批特困户欢聚新华大厦45楼大厅,有数家单位或个人向他们奉献了爱心,每个特困户都有新春大礼,其中一户还得到了特别赞助。

  最后一批最幸运

  到昨天为止,晨报“新年送温暖活动”一共推出55个特困家庭,由于原计划是60个特困户,最后5户特困家庭是由他们所在社区推荐,记者了解核实后,补充进来的,所以第六批特困家庭依然是10户。在第六批特困家庭故事报道期间,先后有广东发展银行上海路支行、省地税局等4家单位与记者联系爱心捐助事宜,市民步女士等热心读者亲自赶到晨报,留下了爱心捐助款。有的热心人还赶到捐助现场,直接将捐助物品送给了他们的捐助对象。因为捐助者多,捐助物品当然也多,所以,这一批特困户的“礼包”就特别大,他们自己事后都称自己真“幸运”。

  他们带着爱心来

  昨天上午8时30分左右,南京新鸿运物业公司侯小姐等工作人员首先赶到晨报,他们带来了太空被、优质大米、食用油和精美的糕点,这些物品已经分成10份,每个特困家庭都有;随后广东发展银行上海路支行的几名员工也来了,代表俞静说:“我们最近一直在关注晨报报道的特困家庭,认为余桂英母子3人的状况最值得同情,于是,我们全体员工筹集了2400元钱,捐助给他们。”省地税局计划处党支部几名党员也来了,他们拿出500元钱,送给特困家庭;市民步女士和马骜先生事先已经分别把600元现金和500元现金送到了晨报,步女士要平均捐助,马先生选了3个较困难的家庭捐助;另外还有一叫“青年文明号”的组织,将所带的礼物捐给了特困户中一位老奶奶。

  60特困家庭在新年微笑

  据记者了解,经过2个月的真情走访和报道,60户特困家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群体的生活,也使更多的读者了解了他们,更多的人在关注他们。在2个月的时间里,记者与特困市民一起流泪,一起微笑,与他们产生了浓厚的情谊,在同情帮助他们的同时,记者也感受到了他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乐观的人生态度。

  更让记者难忘的,要数那些曾经给予特困户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个人,因为有他们的奉献,晨报的“新年送温暖活动”才会轰轰烈烈,一个个特困家庭才会得到温暖。据不完全统计,60户特困家庭共得社会捐助的钱物价值约5万元,其中受益最多的一户得捐助现金3500元、羽绒服一件、太空被2床、大米50斤、色拉油2桶、棉鞋一双。

  一位爱心捐助者这样说:“特困人员在新年里的微笑,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作者:和再宝 贵林 彭勇 李灿伦 卢斌 束宇 陈建峰 姚君祥/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