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人“家族公社”的兴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9日10:22 汉网

  笔者的采访线索来自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一本书——《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该书中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陈氏家族”上千人九世同居,迄今为中国汉族家庭中最大的家族,两次受到朝廷奖励,并在上里镇有嘉庆6年(1801年)立的“九世同居石牌坊”。

  九世同居,维系百年。研究和解读这样的家族,也许能使我们加深对农耕文明的了
解和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

  农耕文化的遗存

  2006年1月中旬,笔者一行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到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

  陈炳贵是59岁的退休干部。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家中挂灯笼:“眼看就要过年了,挂灯笼喜庆。”他向笔者说起了陈家的故事。

  上里古镇初名叫罗城,距雅安市区约30公里,明、清时期曾十分鼎盛。

  古镇人口上万,主要分为杨、韩、陈、许、张五大家族。这五大家族皆为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外省辗转前来落户。五大姓聚族而居,杨家在杨家沟,陈家在陈家山,许家在许家沟,张家在张家坪,惟有经商的韩家住在镇上。

  在五大家族中,陈家虽然排名第三,但名气最大、渊源最长,也衰败得最早。其名气大,是因为这个家族“九世同居”,其衰败早,也是因为“九世同居”。试想一下,“九世同居”何等令人咋舌;上千人吃大锅饭,多么难以维系!

  看来,陈家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样板。陈家荣辱兴衰的故事吸引我们踏上了去陈家山的崎岖山路。陈家山位于古镇的东北边,现名上里镇四甲村。离镇上约1公里。爬坡上坎,七弯八拐,一道较为宽敞的红石阶梯出现在眼前。放眼望去,阶梯尽头是一道石墙小院,这就是陈家的正传后裔陈代清老人的家。

  陈代清已84岁,儿子50多岁,20多岁的孙子已去成都打工。谈起家事,陈家父子十分感慨:“这里就是我们陈家的老屋基,过去有几百间房子,上千人居住,好气派啊。可惜百年前就被大火烧了。这匹(座)山上本来还有好多祖上留下的好东西,现在都快糟蹋完了!”陈代清指着院坝里3块雕刻精美的石头说,这些东西都是被偷后报案才追回来的。这好像是牌坊上取下的石头,一块刻有“节孝坊”,另两块雕刻的是怪兽,造型相当别致。

  听说我们要看“九世同居石牌坊”,陈代清老人说路程还远呢,要翻过这匹山,一直走到与名山县交界的地方。

  看到我们露出惊讶的神情,他解释说:“过去这匹山都是我们陈家的土地。”接着他给我们讲了一段陈家发迹的故事。

  相传陈家祖上陈半山的儿媳因长得丑,被儿子撵回了娘家。陈半山知道后,要儿子把儿媳请回来,并教育儿子善待儿媳,称全家都将要受她的好处。不久,儿媳在开垦荒地时挖出了九大锅银子,于是陈家便用这些银子买田置地,从陈家山一直买到今天名山县的万古乡、建山乡、新店镇一带,跨度达五六十华里,被人称为“买了半匹山”——陈半山因此而得名。

  百年之前的大锅饭

  出陈家院子上山,路又陡又滑,有的路段甚至要砍开一人多深的灌木茅草才能依稀看到“路”。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翻过陈家山又下行百余米,直抵县界边上,终于在一片残败的树林中发现了“九世同居石牌坊”。

  牌坊为门楼式,坐西向东,高约6米,宽10米。与人们熟悉的牌坊不同,这座牌坊正中没有可以穿行的通道,正面有一对石狮镇守。距牌坊10米之外依次排列着上里陈家历代先人的墓群,约有七八座,据专家鉴定,牌坊的历史在200年左右。

  牌坊上镌刻的文字很多是解读陈氏家族的重要根据。牌坊正面是一副对联,横书“蔚秀名山”,右联为“生既不异居死当同穴”,左联为“祖已择利地孙只和人”。这应该是牌坊的立旨了:我们生前同吃同住,死后也埋在一起;祖宗已给我们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子孙后代只要和和气气地住在一起就可以了,不可离心离德。

  据考证,陈氏家族数代不分家的传统始于唐代。《陈氏家训》记载,“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崇,数世未尝分产”,“崇子衮衮”开“九世同居”之先河。

  陈氏家族后来有过几次迁徙,上里这支族人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襄樊分出来的,“始祖”是陈兴宗。《宗支录》记载,“自始祖兴宗由楚入川,居民邑五花堡陈家坝(今名山县建山乡),历数代而迁于陈家湾。”

  陈氏家族有千人之众,的确令人称奇。相传陈家因人口众多,每到吃饭时,都要敲梆鸣示(就像1958年人民公社时的公共食堂);众多的小孩子依次坐在打有一连串凹槽的树干旁,以槽当碗,原始而有序。由此细节可见陈家治家有道。

  无可奈何花落去

  据《陈氏家训》和《宗支录》记载,陈氏家族维持大家庭有三大法宝:一是血缘关系和家族传统;二是严格的道德教化,《陈氏家训》谆谆告诫家人要“勤俭”、“守正”、“和气”、“忠孝”、“勤读经史”、“休敛私财”等等,教育加奖惩,有规矩即成方圆;三是当家人的德行德政,《陈世家训》总结说,最重要的是“忍”和“公”,“忍则无嫌心,公则无私意,能忍而能公,治家之良法备矣”。

  陈氏家族提倡的“忍”,是克制私欲;提倡的“公”,是维护家族利益。“忍”和“公”是每个家族成员的基本行为准则,当家人尤其率先垂范。《宗支录》记载,第八代祖陈世业“夙兴夜不寐惮勤劳”。民间流传,有一年州官为嘉奖陈家,送给当家人两个贡梨,当家人将梨切碎,用大锅熬烂,放上糖,全家每人一碗分而食之。

  凡此种种,应该就是陈氏家族凝聚族人达到九世同居、维系上百年的秘密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氏“家族公社”最终还是解体了。传说清嘉庆6年(1801年),陈永赐修石牌坊时挖断了龙脉,所以3座石牌坊只修好两座便遭大火,从此家道衰落,上千族人各奔东西。陈炳贵祖上搬到了上里镇。如今,陈炳贵有两儿一女,女儿陈萍当副镇长,儿子陈勇是村支部书记。陈炳贵从雨城区一粮站退休后,回到上里古镇养老。他家在古镇上有一幢占地160多平方米的木楼房,眼下正在进行改造,准备开一家家庭旅馆。

  陈炳贵告诉笔者,其实陈家的衰落与中国的命运相似。19世纪中叶,随着鸦片的输入,这一带也广种鸦片,陈家也不例外,陈家赶烟会,曾一次出动三十多人背鸦片。一枝枝烟枪,让陈家万贯家产灰飞烟灭,而在这种情况下,要维系千人同居同食同劳动的集体经济大家庭,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于是,陈家树倒猢狲散,族人大多远走他乡。眼下,住在陈家山的陈氏后人,也不过五六户了。

  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原生态家族版本,也许能使我们见证某些未曾书写的历史,弥补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认知的某些缺失,这或许是陈氏家族公社的现实价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