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结果显示四川主要江河流域水质好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31日02:24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2005年,我省重点监控的73个监测断面中,严重超标的V类、劣V类水质断面比上年减少10个百分点;宜宾、攀枝花等1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较上年有较大增加。监测结果显示,我省主要江河流域水质好转,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相对稳定,部分城市有所好转。 这也是我省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对违法排污企业执法监察的结果。 突出重点,加大查处污染源 2005年初,省委、省政府将坚决纠正企业违法排污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内容,岷江、沱江、嘉陵江“三江”流域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全面整治达标被纳入相关市州党政“一把手”考核目标。 食品、化工、印染、制革、再生纸等5大行业的237家重点污染企业进入政府重点监管和整治对象名单,其中,省级挂牌督办30家。 一年来,省政府先后派出督查组对上述企业进行6次检查,并对2003、2004年关停、治理的62家制浆造纸厂、挂牌治理的564家重点污染企业再次督查。同被列为整治重点的还有“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和违反产业政策属应淘汰的落后设备、工艺等。据统计,全省去年共关闭210多家死灰复燃的小土焦、小洗选、小冶炼、小电镀、小造纸,80多家违法企业受到严肃处理,237家重点污染企业已基本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畅通渠道,形成监督合力 2005年9月,四川众力氟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接到群众举报,省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迅速查处,该企业被责令关闭。 实行有奖举报,畅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渠道的做法收到良好效果。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曝光查处的典型环境污染问题,使群众参与环保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12369”环保热线和省纪委、省监察厅诉求电话84444444共收受反映环境问题的投诉5000多件。其中,有群众多次举报而当地政府始终未予解决的区域和流域性环境问题;有因地方保护主义,私自降低环保标准,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加重的问题;还有案件查处不到位,重经济处罚轻责任追究的问题。 南充嘉美印染有限公司印染废水大量排入江河,造成水体污染,攀钢集团公司钛业分公司钛白粉厂违规试生产……根据媒体披露和群众举报线索,一批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健全制度,违法必受追究 诸多环境污染事故留下深刻教训,也带来深深的启示:健全制度才能源头治污,落实责任才能监督到位。 随着《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环境预警机制建立起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排放危险废弃物品地区逐渐建立起跟踪监控网络,及时预报预警。 为有效防范环保工作中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去年初,省政府出台《四川省环境污染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环保,监管不力,酿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坚决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案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确保政令畅通。省纪委、省监察厅与省环保局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多部门环境执法联动以及案件移送制度。 2005年3月,因私营业主税绍云在青衣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采砂,相关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责任人受到行政不作为和失职的责任追究。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全省共查处各类环境污染事故50余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0余人。 通过案件查处,管理中的漏洞和制度中的不足不断得到弥补,企业违法排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我省将继续以治理企业违法排污为重点,加强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建设生态四川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真正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觉行动。 本报记者陈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