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赊账本越来越薄好日子越过越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1日07:08 浙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徐园县报道组周武军)宁海县长街镇浦东村村民周素珍经营着一家糖烟酒店,以前常有村民赊账,她建起了赊账本,东家赊油、西家赊酒,都一笔笔登记在册。而今年,她对笔者说:“去年就只记了10多笔账,而且年底全部结清了,看来新年赊账本要彻底‘退休’了。”

  在周素珍家,笔者看到了她保留的3本赊账本。这3本账本由厚到薄,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2003年的账本整整记了18页,足有200多笔,而2004年的账本只记了4页,到2005年,账本仅有一页。

  “3本账本是我们村农民收入变化的最好见证,而这一切跟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有着直接关联。”浦东村村委会主任蒋善宏说。

  蒋善宏告诉笔者,3年前,浦东村652个劳动力,除了200多人外出打工经商,其余靠经营分散的土地为生,一年下来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2002年8月,全村1200多亩耕地流转给了一家农场,用于种植出口的无公害西兰花。村里的180名劳动力进了农场工作,成了“职业农民”,每月领固定工资。其余200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有的在周边工厂上班,有的跟着亲戚朋友外出打工经商。现在,村里457个在外打工经商的劳动力汇回村里的钱逐年增多,村里的留守农民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据初步统计,2005年浦东村的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比2003年增加了2000多元。

  在周素珍2003年的账本里,55岁的蒋梦飞是“赊账大户”,他的名字出现了10多次。说起这事,蒋梦飞十分坦率:“以前在家里种了10多亩水稻和柑橘,一年的收入不到1万元,这点钱还要用来买化肥、种子,很少有节余。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到小店赊个账,很正常。”不过自从他在农场上班有了稳定收入,赊账次数逐渐减少,去年他没到小店赊过一次账。

  58岁的王世英以前也在小店赊过账,不过现在他给笔者算起了增收账:“我和老伴都在农场上班,我35元一天,老伴25元一天,一年下来能有近两万元收入。两个儿子学了机械刻字在外面打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去年我们家盖起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美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