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访最后的“颂春”艺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1日09:05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周扬天宇

  【金陵晚报报道】汽车沿着高淳乡间的小道慢慢向前爬行,其实我们并不确定此行能否找到真正的高淳“唱春、颂春”艺人。因为早在出发前,高淳县文化局的民俗专家汪士延就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唱春、颂春”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式微,“不过你们还是可以去淳溪找一找,在那里你们也许会遇到最后的颂春人。”“已经没人喜欢听颂
春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淳乡村,水泥铺就的乡间小道、紧紧挨着的农家小楼、一洼池塘就在小楼的边上……

  站在路口,记者就闻到了一阵豆腐的香气,“应该就是这里了,在甘村有几个老汉可能还会颂春。”当地政府的宣传委员邢光理指着其中的一户人家告诉记者,这个村子里有好几户人家都以磨豆腐为生。

  木板门被轻轻推开了,小院里,三个人正忙碌地做着豆腐。“请问这里有人会颂春吗?”邢光理用当地话问道。“我会啊!”原本躬着腰干活的一个老汉应声答道。互相介绍后,记者得知老汉叫甘顺伢,世代生活在甘村。

  院内的一间堂屋内,记者随着甘老汉的介绍走进了颂春的历史,也走进了甘老汉的悲喜颂春路……

  “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喜欢听颂春了!”甘老汉点着了烟,猛吸了两口,“现如今是年轻人的天下了,他们都喜欢听流行歌曲,有磁带啊什么的,哪里愿意听颂春啊!”

  记者注意到,甘老汉说这番话时并没有失意落寞的表情。“其实以前唱春、颂春的人都是生活贫苦,借着过年的机会,到别人家里表演个节目,挣点小钱的。”甘老汉笑着告诉记者,所以当时有“半月送(颂)春三月粮”之说。

  为什么既叫“颂春”又叫“送春”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民间传说。明代建文帝末年,朱棣篡权,杀人如麻,搞得天怒人怨,竟然出现了六月降雪、冰封长江的现象,更使得南方的粮食无法向北运输。

  正在危机的时刻,有个道士自称“送春人”,传授马之清唱春歌以解冰冻,果然灵验。从此,马之清所唱的春歌在高淳一带流传,马之清也就成了送春的鼻祖。而发展到后来,“送春”变为了歌唱春天、祝福新年的“颂春”了。这样的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穷苦农人借此讨生活的苦难历程。

  “我从1996年开始,就再也没有颂春了。”甘老汉看着门外忙碌的家人,好像正在回忆自己这些年来是否表演过颂春,最后他肯定地给了记者一个年份“1996年”。十年了,在这十年间,颂春已经成为了“活化石”,无人在公共场合表演了。

  “不光是年轻人不爱听了,颂春艺人自己也不好意思唱了。”一旁的邢光理插话解释道,毕竟在以前,这些都是讨生活的歌嘛。现在生活好了,谁还愿意出去丢这个人呢?“是呀。”甘老汉附和着说,现在也就是和几个老兄弟聚在一起的时候会唱春歌助兴。而村上能唱春歌的也就三四个人了,最大的八十多了,他最小,但也是快六十的人了。“把唱词编成一本小册子”

  说话间,甘老汉突然起身,回到自己房间,拿出了一本小册子,递给记者,“这是我们几个老人和乡里文化站干部编的《春书集萃》,我们颂春时的唱词几乎全在上面。”

  记者接过这本小册子翻看起来,颂春的唱词真是非常丰富!歌词有抗争类、有情爱类、有祝贺类、有民俗类……

  “颂春的初学者可是要把这些唱词全部背下来的!”甘老汉告诉记者,颂春最基本的一个元素是,到人家门口以后要看见什么就唱什么,行话称之为“见之歌”。唱“见之歌”是初学者必须过得一个门槛。

  这些唱词涉及“三十六大行,七十二小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平凡如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甚至还要通古今之变。如此高的要求,主要是因为颂春这种艺术表演形式要求表演者,看到什么就要唱什么、唱了什么就得交待出它的根源。

  “比如,你看见老人就得唱‘寿星灵婆’,见到小孩就要唱‘神童遇贵人’,见到姑娘们便要唱‘仙女下凡’,如果是小伙子们你必须唱‘出将入相’……”甘老汉一边翻着《春书集萃》,一边向记者解释道,只有把唱词背诵的滚瓜烂熟,才能应对自如,才能让听众开心、喜欢。

  “您能现场表演一个吗?”记者忍了半天,终于提出了这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啊!你们等我一下。”转眼间,甘老汉走出了家门,不知所终。

  过了好一会,甘老汉才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不好意思,我去拿锣的。”甘老汉告诉记者,因为好久没有颂春了,所以家伙事儿都在临村的好友那里,结果还跑个空。

  “颂春一般是要两人搭档,一人持鼓、一人拿锣,一唱一和。”没有配乐,唱不起来,甘老汉无奈地向记者描述起颂春的表演场面来,因为鼓手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按照“左为尊”的传统思想,通常是鼓手在左,锣手在右。“看这个颂春人的家境如何,就可以看他的乐器。讲究一点的人家,锣片的两面都是喷漆的龙凤图饰,而鼓鞭则是十三节紫竹根做成。”

  也许光是嘴说不过瘾,甘老汉清唱了几句。虽然过了农历新年甘老汉就跨入60岁的行列,但是唱起春歌起来,仍然是字正腔圆,高亢清亮。

  “年轻时曾去安徽颂春”“我从1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出去唱春了。”歌罢一曲,甘老汉开始回顾自己年轻时的颂春经历了。因为年幼时家境贫寒,甘顺伢从13岁开始,每年过年都会随父亲一起出外颂春,以此贴补家用。

  甘顺伢回忆说,因为当时在高淳非常流行过年时听颂春,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愿意有颂春艺人来自己家门口唱春。“那时候,所有人的家境都不好,所以我们上门颂春,百姓们也就是给我们一些炒米、糯米团、糯米糕等等年节食品。”

  “那时候我们的足迹遍布整个高淳县。”甘老汉笑着告诉记者,颂春是不能在自己村里进行的,所以他们不得不奔波于周边乡镇。“最远的一次,我和几个同学跑到安徽宣城去了。”

  大约在十八九岁的时候,甘顺伢和几个同学突发奇想,觉得仅在高淳颂春太局限了,“于是我们决定步行到宣城,去那里闯一闯”。虽说听上去这是跨越苏、皖两省的“大行动”,但是甘老汉告诉记者,他们几个小伙子从高淳到宣城只步行了两个多小时。

  透过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记者能够看得出来,这件事情在甘老汉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那次我们在安徽从初一到初三,唱了整整三天!”甘老汉兴奋地手舞足蹈。

  那次安徽之行,他们不但在别家门口颂春,还被人请进了家门,在家里表演。这种表演行话称之为“座堂春”,通常都是当地的一些富有人家邀请艺人走进自己的家里唱春。甘老汉告诉记者,一般“座堂春”唱的是长篇叙事曲牌,比如《十里亭》、《牡丹亭》、《洛阳桥》等等。

  据甘老汉回忆,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们到别家门上颂春时,已经开始直接付给艺人们酬劳了。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靠颂春养家糊口的人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新兴娱乐项目的发展,颂春已经离乡间百姓越来越远了……

  (编辑云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