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百壮士”暮年壮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2日09:30 解放日报

  新年里,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在这震耳欲聋的巨响中,九旬高龄的郭兴发,这位“八百壮士”唯一的在沪幸存者,不禁又忆起炮声连天的当年。清晨,春寒料峭,老人早早地推开六楼南窗,向东望去。那里,浦江与长江汇流,百舸竞渡。隆隆汽笛隐约传来:近70年前,日本军舰就是在江上炮轰闸北引爆淞沪会战。苏州河畔四行仓库如今依旧巍然屹立,谢晋元团长和老战友们却离他而去……

  壮士暮年,壮心不已。

  28幸存者仅存一老

  郭兴发老人10多年前就没了老伴,目前与二女儿郭秀英一起生活,住在宝山区海江二村一幢普通的六层公房内,临近吴淞口。籍贯河南商丘的这个中原人来上海参加抗战,解放后数十年来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吴淞地区。

  记者走进两室一厅的居室,郭老就在带阳台的约10平方米小房内候着。他显然已行动不便,却没要家人搀扶,面向记者尽力曲身,连说:“新年好!新年好!”

  就在这间卧房里,珍藏着一段属于他和战友的血史。在二女婿的整理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证明材料终于在橱柜内寻见了。在一张褶痕深深的薄纸上,抗日名将谢晋元之子、时任市政协委员与民革上海市委常委的谢继民,亲笔写下了173个字———“郭兴发同志于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在先父谢晋元将军率领下,曾参加闻名中外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掩护当时四十万中国军队撤退,是‘八百壮士’之一。后进入‘孤军营’,与租界帝国主义、日本侵略军、汉奸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对该同志的光荣历史,特此证明。谢继民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三日”

  证明材料的“附二”是“八百壮士幸存者名单”,整整齐齐地排列着28人,“郭兴发”三个字在第6位。然而,岁月不饶人,当年才20岁上下的这28个老兵,如今已知健在的就只有郭老一人了,而他还依旧生活在上海这块曾经流淌着自己和战友鲜血的土地上,从苏州河流淌到黄浦江,从黄浦江流淌到扬子江。即便过年也与平常没有太多不同,他仍然日日远望那条历史之河流淌,流淌。

  60年后的三个响头

  郭老床边的氧气瓶证实了记者的担心,寒冷的季节总是哮喘病人最难熬的日子。老人言语不多,吐字困难,就是因为这老毛病。二女婿说,最近两个月他已经住了三次医院了。加之还有些脑梗,要郭老回忆当年的战斗史已实属不易。

  可记者还是努力尝试着:“您还记得谢团长吗?”

  突然,老人开始气喘吁吁,急促奋力地说着:“团长”—“团长”—“团长”……同时,还不住点着头。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去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发生在四行仓库的感人一幕。那天正值“8·13”淞沪抗战爆发纪念日,郭兴发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昔日战场,一进门便颤巍巍地迈向谢团长的纪念雕塑,报道这样写道:“长跪不起,再连磕三个响头,枯瘦的双手深情地抚摩着谢晋元的铜像,缓缓地从下而上,最后‘定格’在了谢晋元的双眼。此时的郭兴发老人已老泪纵横,深情地喃喃道,‘谢团长,我来看你了。我很想念你!’”

  过了年,就是90岁的人了,身体又不比去年。可如今,再提团长,郭老还是异乎寻常地激动。虽然只是嗫嚅着,但那双有点白内障的眼睛分明是湿了。他断断续续地说,谢团长经常来他们排,总是说:好好训练打仗,要团结不要闹……这时,他似乎想到了家里还有一本谢继民相赠的《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

  家人为他翻出了这本副题为“八百壮士浴血奋战记”的厚书,在第三章“血战‘四行’”中,详细记录着郭兴发英勇作战的场景:“枪声就是警号。日军三四个人加速翻窗进入仓库。在这同时,郭兴发也跳到麻包后边,拔出一颗手榴弹就扔了出去。日军不顾伤亡,快速翻窗进入。郭兴发、张傲林两人同时后撤,利用仓库内的物资、货架及杂粮堆起的一堵堵矮墙,与敌人迂回周旋。张傲林抽空用毛巾包扎住自己左臂的伤口,郭兴发向窗口又扔出一颗手榴弹……”

  右膝内侧的一道枪疤,是保卫战留给老人的永远清晰的印记。据考证,当时宣传“八百壮士”,而实际驻守最后一个堡垒的守军真正人数不足八百的一半,但他们面对的却是数倍于己的来犯之敌。那首传扬一时的老歌唱得好:“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此时,郭老抬起那只粗皮大手,示意记者贴近,他毫不含糊地说道:“人人都会唱……常常唱……”

  老兵风骨四代同堂

  今年过年,郭老一直幸福着。除夕夜,他在小儿子家吃了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5个孩子都来拜年,加上3个曾孙辈的小孩,早些年准备15个人的两桌年夜饭已经坐不下了。如果身在外地的孩子也来“报到”,怎么算也有四世同堂近30口人了,可要把这位“老祖宗”乐坏了。这不,说着说着,才5岁的小曾孙施宇跑来曾爷爷面前,与老人耍起了两把玩具枪,耍这家伙可是郭老的看家本领呢。众人连声说这是“福气!福气!”,郭老应和着:“喜气!喜气!”

  别看年纪大了,老人至今还是脱不掉一个兵的习惯,只要在身子骨允许的范围内,他还是好动的。这一点家里人最清楚,女儿女婿都说:一清早起来,他总要到阳台上,拉拉拽拽,活动胳膊,舒展腿脚;如果天气暖,走得动,还要下六楼,到街区兜兜,找找邻里老友。保姆也说,郭老有时自己叠被子,叠得棱角分明,四四方方;日用毛巾也是如此,挂得对称整齐———真有那种军人风范。甚至保姆不在时,老人竟然还要找活儿干,要不是家人劝阻,他就真拿起扫帚拖把干上了。至于房里那台电视机,对他来说虽已没有什么视听效果,但老人依然爱看爱听“打仗的片子”。

  作为淞沪抗战四行一役的极少数幸存者,郭兴发直至去年才被媒体发现和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当即对郭老“特事特办”,每月予以医疗、家政等方面1800元的资助。幸福生活着的上海人希望他健康长寿,因为他曾用生命为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幸福生活战斗过。

  本报记者徐瑞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