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西推广三免技术促进生态建设述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2日11:03 桂龙新闻网

  广西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及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三免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推广“三免技术”134.33万公顷,增产粮食近43.5万吨,农民节本增收13亿元。“三免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为我区粮食基础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显示出巨大的生态效应。“十五”期间,“三免技术”的推广累计为国家节约燃油8万多吨;节水11.73-22.88亿立方米,相当于建造10多个大型水库;节肥10万吨、节药0.2万吨。可见,“三免技
术”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我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农业耕作对水资源、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污染,对生态农业、生态广西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没有生态的农业,就没有生态的广西

  建设生态广西是构建和谐广西的一个重要内容。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粮食产业是农业的基础产业。广西每年有近300万公顷的水稻、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约占广西种植业播种面积的50%,是广西种植业中区域分布最广、面积最为庞大的农田生态系统。“十五”期间广西大力推广了“三免技术”,给农业带来了一场新的耕作制度革命,切切实实为维护和建设好我区农田生态系统作出了贡献。

  过去人们已习惯地认为,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因为传统的精耕细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而且耗肥、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隐患。1935年5月发生在美国西部的因耕地非保护性开发而引发的一场大风暴,仅用3天时间就横扫美国2/3的国土,把3亿吨的土壤卷进大西洋。这一年美国被毁掉300万公顷耕地。这一场风暴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传统精耕细作的耕作制度的反思。

  据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等报道,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损失粮食每年高达30多亿公斤,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我区目前水土流失面积也达306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2.93%,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同时,广西属喀斯特发育地带,岩溶山地面积达89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7.8%。

  这些地区是我区玉米主产区,但土层浅薄,坡地开垦过度,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极差,石漠化面积已达230万公顷,且呈不断扩大之势。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免耕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却可以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免耕:造就蓝天碧水、田野秀美的广西

  蓝天碧水,田野秀美,生活富裕,这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家园。“三免技术”为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想家园建设拓展了一条有效途径。

  第一,“三免”技术,节本增粮增收。免耕的“懒人做法”,不仅不会使粮食减产,反而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全区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水稻免耕抛秧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常耕抛秧增378公斤,增产6.1%,节约投入525-825元;玉米免耕栽培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常耕栽培增258公斤,增产5.8%,节本增收903元;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每公顷产量比常耕栽培提高10%-15%,节本增收1500元以上。免耕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节省的人力通过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增长。

  第二,免耕栽培保持了水土,减少了养分流失。山区农民最清楚,以往对玉米地精耕细作,犁一次,耙一次,大雨一来,泥沙俱下,依附在石缝中的泥土被冲走,久而久之,玉米地逐步石漠化。实施免耕后,不用犁耙,也不用等免耕种的早玉米收获,就可以抢上季节连续免耕套种秋玉米,再盖上一层秸秆和薄土,就像在泥土上盖上一层厚厚的植被,把水土好好地保持在植被之下,既省时省力省费用,又使秋玉米避过“卡脖子”旱,收成比从前更好。

  稻作区的农民也应该记得,过去一到犁耙田季节,水漫田埂,肥水、泥沙俱下,清清的溪流顿时浑浊起来。免耕,就不一样了。据研究表明,免耕比传统耕作减少径流60%左右,减少暴风及雨水对土壤的破坏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约50%,提高土壤贮水量15%左右。

  在坡度9%的沙壤土免耕种植玉米,每公顷土壤流失可以从常规耕作的20.5吨减少到2吨。钦州、玉林等地试验测试结果也表明,水稻免耕每公顷可节约用水1000—1950立方米;实施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提高土壤水利用率10%-20%,每公顷节水454.5-750立方米。

  第三,免耕保土保肥,培肥地力。据研究表明,免耕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地力下降,在15度的坡地种植玉米,免耕平均每年流失的有机质比多耕地减少32.9%,减少氮磷钾流失量29.1%;免耕栽培与秸秆(稻草、玉米秆、马铃薯茎叶、绿肥等)还田还地相结合,能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2001年以来,我区累计推广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及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玉米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栽培技术面积达28.46万公顷,使这些耕地的有机质普遍增加了0.05%,相当于节约6.68万公斤氮、1.57万公斤磷、35.39万公斤钾。

  第四,免耕栽培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秸秆还田免耕栽培,不仅使耕地的免耕性能得到提高和保持,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焚烧、丢弃秸秆所造成的自然资源浪费和空气、环境污染;过去翻耕犁耙需要饲养耕牛或机耕,而养牛和机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机耕尾气还会造成严重的农田污染和大气污染。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区推广“三免技术”,减少机耕、牛耕面积134.3万公顷,相当于节约了8万多吨的燃油,这在石油危机、能源危机四起的今天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第五,自主创新免耕栽培生态模式,提升生态效应。我区引进“三免技术”并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全田覆盖式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技术”、“猪+沼+免耕稻+灯+鱼/鸭/蛙”和免耕“玉米+灯+鸡/鱼(地头水柜)”等生态高效种养一体化模式技术,并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节肥、节药分别达10%以上,有效降低了农田有害物质残留,减轻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新要求。“十五”期间,全区应用免耕“稻+灯+鸭/鱼”面积累计达7.5万公顷,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免耕:为生态广西建设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实践证明,“三免技术”在我区推广,既顺应农业发展潮流和建立节约型农业的要求,又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尤其是在解放农村劳动力和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为了表彰我区“三免技术”推广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并推广我区的经验,2005年8月,“水稻免耕抛秧国际研讨会”在我区桂林市召开,我国农业部领导及与会专家对“三免技术”推广给广西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现在,自治区正式启动“六大生态体系”建设,作为全国粮食生产主推技术之一的“三免技术”在广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推广空间。2006年全区计划推广水稻免耕抛秧66.7万公顷,玉米免耕栽培13.3万公顷,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推广率40%以上牷各种免耕生态种养模式应用8万公顷以上;再经过三到五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普及“三免技术”总面积可达160万公顷以上。“三免技术”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将有力地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有更多的农民告别“弯腰曲背三千年,风吹日晒苦耕田”的艰辛耕作生活,过上富裕、文明、稳定、安康的美好生活。

  来源:广西日报选稿:黄皓作者:赵凤翔 何礼键 杨为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