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6年春节专题 > 正文

含蓄的中国人在春节寻找狂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3日08:01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2月2日电(记者李京华 邹兰)为了让儿子在春节期间好好高兴一下,天津市中学生王欣欣的父母给他买了1000多元的各种烟花爆竹。过足了放炮瘾的王欣欣说:“平时学习很紧张,春节里放放炮心里轻松多了。可惜的是除了放爆竹,春节里再也没什么东西能让人这么痛快了。如果有个狂欢春节一定很带劲儿。”

  中国历来有放爆竹欢庆春节的习俗。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少城市出于安全
和环保的考虑,禁止居民在城区燃放爆竹。以至于不少城市的除夕之夜变得万籁俱寂。

  近两年,保留、尊重

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原来禁放爆竹的城市纷纷改禁为限,爆竹重新回到众多中国城市,传统春节开始热闹起来。

  除夕夜,中国的城市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片沸腾。在天津华苑居住区日华里小区,除夕一大早开始,鞭炮声就没有停过。临近夜里12点,伴随着不断升空的礼花,整个小区的鞭炮声密集成一片,几乎没有间歇。领着孩子正准备放炮的陈荣大声说:“我这是一挂2000响的,今儿这一晚上我少说也放了有300块钱的,太过瘾了。老百姓过年图的就是这个乐儿。”

  经过12年禁放,北京今年春节改为限放鞭炮,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除夕夜晚,在鞭炮、礼花的助兴中,北京城一派狂欢景象。

  除夕夜燃放爆竹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介绍,在农耕社会时期,除夕夜放鞭炮一是“祈福”:祈望幸福;二是“避邪”:用光明驱散妖魔。万炮升天时普天同庆的那种感觉,使得每个人心理得到宣泄。

  家住北京菊儿胡同的李先生说:“现在人们肯定不是想通过放炮驱鬼辟邪。那么这个差点儿消失的事物重新回到人们身边时受到普遍欢迎真值得好好审视:我想这一古老传统,之所以生命力强盛,是因为它有着某种现代音符。现在人们渴望在爆竹声中找到一种宣泄的渠道。而根据医学研究成果,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在欢乐中宣泄一下情绪,是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其实我不太清楚春节燃放爆竹的由来和含义,但我喜欢放炮时的响声,就像在替我大声喊叫一样。”王欣欣说,“家长们每天都在忙碌,我们也背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很少有轻松的时候,那种压力不知道能找谁发泄。放放炮,觉得轻松多了。”

  在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促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缺少宣泄的渠道和方式,一些城市居民在春节里昏天黑地打牌、打

麻将……可这一切又都与春节没有必然的联系。燃放烟花爆竹也就成了中国人能够在一年中寻找公开宣泄的少数方式之一。形成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春节,无不浓缩着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团聚、祭祖、驱鬼、求运加上吃喝才是其主要内容。而如今没有了利用农闲空出的大量时间,没有了由于物资相对匮乏产生的集中式的消费,没有了通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人组成的社区,前些年不少城市甚至没有了烟花爆竹,比较西方的圣诞节、狂欢节等,中国春节在城市中无疑是显得冷清许多。中国众多百姓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着各种晚会,竟成为春节里的新民俗;而对节目内容的大声争论,也成为人们一种宣泄的渠道。

  有关人士指出,现在生活方式变了,个人的素质也提高了,尤其在全民法治意识增强的情况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在过年方式中更多地引入一些“狂欢色彩”和狂欢的“新形式”,让人们别只做逛庙会时的看客,而都来制造欢乐、参与欢乐。(完)

  相关专题:2006年春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