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雁门关外景色新———朔州市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增收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3日08:56 山西日报

  春节前夕,塞外朔州寒气逼人。然而,从应县南河蔬菜园区,到右玉威远镇移民村的蔬菜大棚,记者看到各种蔬菜鲜嫩翠绿,郁郁葱葱。作为北方延秋露地瓜菜的生产基地,朔州市2005年瓜菜总产达75万吨,产值10多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作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逐年增
加对农业的投入,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去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17.85亿元,粮食总产达67.5万吨;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到1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比上年增加242元,增长8.8%,是历史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一年。

  政策倾斜,以工补农,让农民增强“造血功能”

  农民人均增收242元,也许这个数字并不大,但这是在遭受特大旱灾,战胜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农民增收之难,在朔州有过例证,曾经连续4年时间,农民人均只增收1元钱。因此,朔州市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朔州市认真落实中央政策,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给群众,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使他们有更大的能力去投入、去发展。

  2005年,全市农业投入达到1亿多元,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4000多万元。除省政府对玉米和谷子的直补政策外,市政府又出资616万元,对13.8万亩青贮饲料玉米,每亩优种直接补贴10元,对荞麦、豆类种植农户每亩直补5元;市财政累计拿出资金1200多万元,用于对养奶牛规模在5—13头的户,配套建设的青贮窖,每个给予4000元补贴……

  对农村因残致困、丧失劳动能力的户,每人每年收入不足600—800元的实行低保,市负担40%,县区负担60%;除落实省对农村贫困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外,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去年,全市共免教科书经费的学生数为57865人,免经费500.27万元;共免杂费的学生为76078人,经费378.81万元;全市共补助寄宿学生7585人,补助生活费173.3万元,两免一补资金达到1052万多元。

  朔州十年九旱,水始终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为此,全市投资35069万元,新增节水面积24.21万亩,建成大型灌区1处,万亩以上灌区14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0万亩。发展喷滴灌、微灌、低压管灌、防渗渠道控制等各种节水灌溉面积104.6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8%。

  抓培训,搞示范,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朔州市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中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实现产业化必须让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去年,市委、市政府把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劳动力列入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定单培训、定向培训、定性培训、联姻培训等形式,确定了13所学校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一年来,从外地聘请了100多位专家学者来朔讲课,组织1200多位农业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搞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3000多场次,培训农民36万人次,有1.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入冬以来,朔州市开展了大规模冬训农民工作,由市政府安排的蔬菜、畜牧等六个农业科技重点示范班相继开学。市、县、乡、村四级培训网络计划到2006年3月重点对10万农村经济带头人进行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培训。

  朔城区贾庄乡建起了农业科技馆,办起了电视差转台,向农民群众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村干部主要是搞示范,每个村干部每年要引进一个农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减少农民盲目引种带来的风险。正是有这样的实践,才涌现出了青椒制种亩收入达2万元,种植架豆亩收入上万元的高产高效典型,全乡粮食产量比历史最高年还增加35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去年,各级农业部门引进推广的农作物、畜禽良种多达260个,引进推广的种养新技术多达50多项。更为可喜的是,许多农业科技示范户还自费从全国各地引优种、学技术、带他人。

  目前,全市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到了42%以上,农业的增长方式正逐步转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转变观念,强化服务,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

  在朔州谈到对“三农”工作的指导,记者听到、看到的是上下一个声音,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干事创业,共谋发展。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把大量的精力用于下乡搞调研、指导工作上,并现场办公,就地为基层解决问题。省委八届七次全会一结束,市领导就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到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全市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的问题和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他们摒弃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观念,从乳业起步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近30家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为主的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粮食能力达33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的一半。6家肉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年屠宰肉牛10万头、肉羊150万只的能力。11家蔬菜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脱水蔬菜近2万吨,转化各类蔬菜30多万吨,使1/3的蔬菜通过加工提高了附加值。各类农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产地市场40多个,年交易额突破了20亿元,有四个还成为农业部的定点批发市场。有2万多名农民成为农产品经纪人,全市80%的农产品靠这些人远销到全国各地。

  朔州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在种植业上,围绕优质饲用玉米、专用马铃薯、延秋露地瓜菜和特色小杂粮四大基地的建设,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市场化销售,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形成了一大批以青椒、西葫芦、荞麦、燕麦等为主的专业生产乡村。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达到了60多万亩,经有关部门认证的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到了50多个,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客商来朔州洽谈贸易、订购产品。

  200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干部进村、政策进户、农民进校的要求,全市公开考试选拔了70名大学毕业生到乡镇任副职,挑选了500名机关干部到村里当村官,为乡村两级“换脑补血”。

  本报记者安玉本报通讯员赵建忠(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