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5慈善工作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3日10:15 温州都市报

  温州是一个不乏乐善好施的城市,许多人都有过不止一次的捐款经历,众多受助者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转变。近年来,我市的慈善事业在全省名列前茅。然而,一组来自市慈善总会的数据却令人不容乐观:截至2005年12月底,我市农村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特困户有17.5万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将近13万人,城镇特困、低保人群共计13.5万户24万人,再加上残疾人、受灾人口等其他生活困难者,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超过50万人。

  扶贫济困、赈灾救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需要救助和乐善好施的人来说,慈善机构是一个先富者帮后富者的爱心平台。那么,2005年到底有哪些人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善款都派上了哪些用场?农历年前,记者来到市慈善总会,对此作了一番深入调查。

  

2005慈善工作报告

  会长韩文德(右二)慰问重病号 陈小兰摄

  企业家捐款捐外不捐里

  走进位于市区鼓楼街的市慈善总会办公室,楼梯口、走廊两侧墙壁上,“雪中送炭、感恩不尽”、“温州慈善、大爱无边”等字样的锦旗映入眼帘,市慈善总会会长韩文德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年近七旬仍精神矍铄的韩会长告诉记者,“每年最忙的是这个时候,虽然我们尽力救济困难群体,但有时候总觉得力不从心。”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多,捐赠善款的人数和金额少,是我市这位首任慈善总会会长2005年的一大遗憾。

  韩会长递给记者一份2005年度的慈善捐款统计清单,其中“慈善一日捐”838万元,市烟草专卖局和金可达集团各捐100万元,零星捐款122.6万元,再加上其他一些捐款合计1392.8万元。

  “温州的老板很多,但去年企业家向市慈善机构捐赠善款者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朱沛畅苦笑着摇摇头。

  难道是企业家对慈善事业漠不关心吗?答案当然并非如此。老朱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很多企业越来越注重通过慈善事业来提升企业形象和公众关注度,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他们大都喜欢在外地捐款。与每年动辄在其他城市掏出几百、几千万元相比,温州慈善总会收到的几万、几十万元,实在是微不足道。“其实他们捐到哪里都是在做善事,都值得褒扬。但如果仅是为了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实在是说不过去。我们不能强制老板往哪里捐钱,但他们在争当中国慈善家的同时,是否能先成为温州的慈善家。毕竟温州还是他们的根啊!”老朱的语气中有很多无奈。

  “慈善一日捐”每况愈下

  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筹建到现在,先后共开展了5次“慈善一日捐”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均持续几个月,称之为“慈善一日捐百日行”,市慈善总会募集的善款主要来源于此。每次活动的开展都由市府办批转市慈善总会、民政局文件或者由市委办市府办直接发文,规定领导带头、分级负责、层层发动、不留死角。

  然而,“一日捐”这个慈善总会曾经的法宝,在2005年也遭遇寒流。据统计,2005年参加“一日捐”活动的只有470个市级单位及部门,比2004年少了87个单位,还不到2002年的一半。2005年募集的838万元“一日捐”善款,虽然与上年持平,但也分别只是前几年的一个零头。

  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市里领导都很重视,有时还会和慈善总会的同志一起到企业去募捐。“有些老板开始说得很好,要捐几十万元,但就是迟迟不给。我们打电话去问,他们竟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市慈善总会会长韩文德遗憾地告诉记者,有些单位和个别机关工作人员对“一日捐”活动很不重视,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在搞强行摊派,“每次听到这些话,我们都觉得很寒心。其实,你捐出的仅仅是一天的工资,但对社会上那些特困、低保的人群来说,有可能就是受益一年。”

  市民认识有所偏差

  由于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统包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造成公民慈善观念落后,个人主动性慈善捐赠参与率较低,我市也不例外。

  据统计,2005年市民向慈善总会主动捐款只有139笔合计176.3万元,当然这不包括部分市民直接向受助者捐赠的数字。“但总的来说,这个比例还是相当低的。”不过,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朱沛畅认为温州人并非天生为富不仁,乏“善”可陈,“2005年,我市新闻媒体每报道一起弱者的感人事迹,广大市民就踊跃捐钱捐物,这足以说明温州人是充满爱心的,但问题是大多数人仅仅是出于一时善心感动。”

  朱沛畅说,目前有相当多的市民对慈善事业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虽然大多数人都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以及居住街道被动捐赠,平时经常性主动捐赠的人很少。“其实,捐款不是施舍,它是社会财富差异的一个润滑剂,是消除社会矛盾的一剂药方,也是财富获得者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我们缺少的不是市民的爱心,而是培育慈善事业的土壤,这需要政府、富人和公众的齐心协力。”

  慈善门诊喜忧参半

  历年来,市慈善总会始终坚持助医、助学、助困和安老等四大项目的救助,并把助医放在四大救助项目之首。从2002年开始,市慈善总会根据我市弱势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较为严重的现状,推出了慈善门诊工程救助项目,为许多特困低保家庭解决了无钱看病的难题。2005年,市慈善总会出资200万元,县区配套资金150万元,受益人数达6900户。

  凡特困职工、低保户等前来慈善门诊就诊时,就可以凭一个慈善门诊卡,享受免挂号费等“十免十减半”优惠。慈善门诊部的医生日处方金额控制在30元左右,开展“零利润门诊”,有病照样看好。对于大病不多、小病不断的低保户来说,慈善门诊给了他们“短、平、快”的救助,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患有大病的低保户来说,虽然不能解决他们的大问题,但至少也可以减轻一点经济负担。文成县珊溪镇有42位慈善门诊受益者,都是无钱看病的典型对象,得到慈善门诊救助后,他们的病情都得到了缓解。他们都十分感激社会好心人的帮助:“虽然一年只有几百元救助款,但对我们山区的人来说,就是一笔救命钱!”

  四年的慈善门诊,在温州城乡已深入人心,受到了低保家庭的欢迎,但由于资金短缺,目前每年还只能解决10%%的低保户。此外,位于市区的我市首家慈善门诊温州惠民医院(市二医西院内),2005年前来就诊的低保户也没有想象中的火爆,同时存在优惠力度不大等问题。

  发挥善款最大救助效益

  刚刚过去的2005年,接二连三的台风给瓯越大地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市慈善总会“闻风而动”,积极开展赈灾工作,同时向全市各界发出了赈灾募捐呼吁,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共收到社会各界捐献的善款66.4万余元。市慈善总会组成慰问组,带着价值十万元的救灾慰问品分赴受灾最为严重的平阳、苍南等地,将社会各界的支援和关爱之情传递给灾民。

  为了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2005年,市慈善总会共解决了全市5020名从小学到大学的贫困生就学问题,发放善款259.41万元。由于资金短缺,2004年全市有部分需救助的小学生得不到解决。为此,市慈善总会从2005年开始决定将教育补助金额从过去的每人每年500元减少到300元,从而全部解决了当年上报需救助的3084名小学生。

  此外,2005年市慈善总会还大规模地开展外来民工应急救助工作,为因意外事故而造成病、残导致生活困难的新温州人送上一份温暖,发放善款14.43万元,救助民工47人。

  除了上述几项救助项目外,2005年市慈善机构救助的范围还包括捐建敬老院、危房改造以及各种慰问等等,全部发放各类救助款合计935.57万元。据了解,慈善机构每年发放的善款有一个惯例,严格按照预算并留足上年捐款总数的70%%资金,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慈善机构的长期救助效能。对于每一笔捐款,慈善机构都有严格的手续,出具票据,并在媒体上分批公布,做到来有来路,去有去向,并接受会员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慈善机构亟待职业化

  市慈善总会目前只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3人是退休老干部,一名下岗女工,一名中专毕业生还有一名退伍军人,所有人加起来月工资也不到4000元,会长还是无偿劳动的,并戏称自己是“高级义工”。

  “从事慈善工作需要我们有一颗古道热肠的爱心,但仅有这点还是不够的。”韩德文会长告诉记者,慈善事业不是简单的救济,需要不断提高公众的慈善理念,抓好品牌救助项目,从而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这就需要有一批文化素质高、处理问题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综合性人才进入到专职的慈善事业中来。“慈善事业越发展,越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积极培育慈善义工和‘慈善家’队伍,推动市慈善机构的职业化建设,为慈善事业注入生生不息的源泉。”老人充满着期待。■本报记者叶锡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